充值积分
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帖
首页 华人城论坛 灌水专区 美学心得(第二百六十三集) 罗国正

美学心得(第二百六十三集) 罗国正

2024-6-28 17:29:36 评论(2)
美学心得(第二百六十三集)
罗国正
20246月)
徐念慈(19741908),江苏常熟市人,是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出版家。二十岁时便精通英、日文字,二十一岁中秀才,却无心科举,而对数学、外文很有兴趣,擅长数学、能文章誉鸣乡里。1898年前后,他曾与曾朴等组织学社、研究学术,后建议扩张为高等小学;1902年就读于江阴南菁讲舍。这年,蔡元培、蒋维乔等在上海举办中国教育会,“以教育掩护革命”,他参与其中。1903年,他翻译英国小说《情天债》(未完成),逐步在文坛崭露头角。后在家乡创办竞化女学,又与蒋维乔合办尚公小学。1904年,曾朴在上海创设小说林社,发行《小说林》杂志。他应邀担任编辑,他同时又在上海文学师范讲习所教书。并主持社外的宏文馆,编辑辞典、地图等书籍。在小说林社期间,经他较阅或批注出版翻译的小说多达90种,由他翻译的小说有8种,风行一时。他还撰写大量的小说理论,先后在《小说林》上发表,其中有他的名篇《余之小说观》,1905年他加入江苏教育会,1906年推为江苏教育会总会干事。同年,他又发起成立常昭教育会。1907年,推出《小说林》月刊,他任总编辑。他创作的《新法螺先生谭》,被文学史研究者捧为经典,称他是中国科幻小说之父。学者王运熙、顾易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这样评论“假如说梁启超是晚清小说奠基者的话,那么,徐念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代表晚清小说理论的高度。”1908年,他积劳成疾,以前的胃病复发,他轻信了江湖郎中,误吃了日本的所谓“不死药”的猛济,吐泻不止,三天后就不幸去世。年仅34岁。真是太可惜了!他这么年轻就取得这么多的成就,是难得的人物,如果他能健康、长寿,将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不可估量。
下面介绍徐念慈主要的美学观点:
1、他认为“所谓小说者,殆合理想美学、感情美学而居其最上乘者”。
2、强调小说能满足人的愿望,做到“不外使圆满而合于理性之自然也”。
3、他认为中国小说事繁,忠奸贤愚并列于变局,奇正巧绌杂陈,“其首尾联络,映带起伏,非大手笔,大结构,雄于文者,不能为此,盖深明乎具象理想之道,能使人一读再读即十读百读亦不厌也,而西籍中富此兴味者实鲜,熟优熟绌,不言可解”。
4、他应用基尔希曼的感情美学,对中西方小说进行分析,说明“美之快感”,是“由实体之形象而起”。他赞同基尔希曼所说的:“美的概念之要素,其三为形象性”。他认为“形象性者,实体之模仿也”。形象性比神仙鬼怪的形象更感人,原因是“一非具形象性,一具形象性”,所以,有不同美感的效果。
5、“理想化者,由感兴的实体,于艺术上除去无用分子,发挥其本性之谓也”。
6、强调小说之美“超越自然”。
7、“小说者,文学中之娱乐的,促社会之发展,深性情之刺戟者也”。
8、他主张从形式、体裁、文字、旨趣、价值等方面改良小说,使小说“务合于社会之心理”,“是为小说之进步,而使普通社会,亦敦促而进步”。
徐念慈所处的年代,恰逢西学东渐之风正劲之时,他善长英、日文字,本身又是作家、翻译家、总编辑,既写小说,又校阅、编辑、翻译大量的小说、文章,非常注重学习、研究中西方小说比较,可以说非常专业,在这方面能说出可以确立他在文坛地位的美学见解,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加上当时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他显得特别突出,这就所谓时势造英雄和工夫不负有心人。徐念慈的小说美学观点是注重中西美学的比较;认为小说能适合理想、美学,感情美学为最上乘;强调小说能满足人的美的欲望,“使圆满合于理性之自然”;他具有民族审美意识为骄傲的文化观念。他觉得中国的小说耐看,可读十遍百遍而不厌。他提出小说之美超越自然的想法。指出小说与人生的关系:“文学中之以娱乐的,促社会之发展,深性情之刺戟者也”。主张小说要朝着“务合于社会之心理”,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改良,强调形象的美感效果,艺术地去掉无用、多余的成份。他的小说观反映出近代小说理论审美评价系统和学理化,在中国小说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认为,不只中西方的小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应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更不应有门户偏见。事实证明,同一本小说,对于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或同一个人处在不同时期,处在不同的境界,看法也可能不一样。例如,《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就有人主将要看,也有人反对看。在看过的人里,有的崇拜曹操,有的喜欢刘备,也有将诸葛亮作为偶像,还有人把赵子龙视为学习的榜样,而不少妇女却喜爱吕布等等。无论小说、或其它艺术作品,一旦进入社会,其影响常常是具有多面性,有人从中吸取了正能量,也有对一些人产生了负能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作品,对社会会形成不同的作用。所以,艺术品的欣赏、审美,需要适当的引导。对于小说创作,我主将可以“顺其自然”地写,也可以“超越自然”地写。既可写实,也可写虚;既可表现美,也可揭示丑。这都以作者的个人风格和实际情况而定的。要形象地、带感情地,能感动人,去除无用的成份,传播美的能量,进行描写,这是必须的。世界各国现存的小说之多、流派之多、不同风格之多,可谓目不暇接,而且还在层出不穷。文学归根到底是人学,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小说就更为突出地表现人性。在这博大深厚的领域,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我认为,只能挑选一些名著,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来阅读,如果连这些都没有读过,就连不少的常识都不知道,与人交谈,缺乏谈资,要写这方面的文章容易缺乏材料,审美能力也有所欠缺。面对着浩瀚的知识海洋,只能不断地学习、渐渐地积累。真是:活到者,学到老。做一个有丰富灵魂的人。
3125、近代画家陈衡恪,字师曾。他的绘画美学观点主要如下:
1、“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2、“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所谓感情移人,近由美学家所推论,视为重要者”。
3、“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4、“所发表抒写者,自能引人入胜,悠然起澹远幽微之思,而脱离一切尘垢之念”。
5、反对“以丑怪为能,以荒率为美”。
6、“文人画中,固亦有丑怪荒率者,所谓宁朴毋华;宁拙毋巧;宁丑怪毋好;宁荒率毋工整;纯任天真,不假修饰,正足以发挥个性,振起独立之精神。力矫软美取姿,涂指抹粉之态。以保其可远观,不可近玩之品格”。
7、“以形似进于实质,求不形似,游于天倪”。
8、他认为,西方从写实进入印象派,就不重客观而专主观。立体派、未来派、表现派,“联翩演出,其思想之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而不能不别有所求矣”。
陈衡恪的绘画思想,重视人的精神、感情在艺术上的移情作用。强调文人画与艺术家个性感情修养、审美趣味的联系,“纯任天真,不假修饰”,充分表现个性。以突出文人的性质、趣味、感想,来抒发自己的高尚审美理想,在澹远幽微之思里,引人入胜。在中西绘画的比较中,他提出“以形似进于实质,求不形似,游于天倪”。他认为,西方从写实发展到印象派、未来派等派,可见只有形似不足尽艺术之长。他主张创作文人画要依循审美规律来保存和发扬它的特色。


使用道具 举报

zhwcl888 楼主
2024-6-28 17:30:13

举报

陈衡恪的美学观点,在现代有相当大的影响,传世作品有《墨菊图》,出版了《陈师曾画选》,著有《染苍宝印存》、《陈师曾先生遗墨》、《槐堂诗钞》、《不朽录》、《文人画之价值》、《中国绘画史》。

很多中国文人画,寥寥几笔就一幅作品,不懂艺术的人,看上去是非常简单,实际上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我认为,这类画内在的艺术元素既多又复杂,是难度极高的艺术。西方的画家基本上是很难掌握中国文人画的技法和理念的,更何况创作出一幅较好的作品来(我至今还未见到)其主要原因有如下:绘出较好中国文人画的画家要具备几个主要条件,第一,要较熟练中国的书法(这一项,就须多年积累,花很大功夫才能成功);第二,掌握绘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懂得中国墨汁、颜料和水份的用量、浓淡分布在宣纸上产生的效果的变化规律,使之有意境、韵味地表现出来;第三,中国文人画的用笔、布局、具体安排,多数是用道家的理念来进行的,如虚实、阴阳、留白等等;第四,其内容多数是反映出儒、释、道、中医、或渔樵文化等思想,内含中国人的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惯、活动的文化内容;……。这么庞大的知识体系、技法体系,如果不是长期处在这种文化氛围里浸淫,是很难真懂绘中国文人画的。而写实油画和抽象油画,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画家相当薄弱,须要向西方画家们学习。





3126、   对文化界不可忽视的重量级人物王国维的  

主要美学观点分析和理解

罗国正

(2024年6月于广州)



当年清华大学四大名教授是: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陈寅恪,王国维排在第一位,可想他的学问和名气之大。他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卓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是《人间词话》。至今,在我与一些文化人的交谈里、或阅读不少文章中,常听到、见到他们引用王国维三重境界说的这段话:“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阶级也。”这是王国维分别引用宋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宋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和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三句诗词。这三句诗词经王国维组合出三层阶级境界时,就产生了优美的、美学的逻辑递进关系:前提是有“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主体,时空处在“今之”,这是大家预知的结果。应该也是王国维的重要奋斗目标。他在《人间词话》里写这样一句话:“有时候,想从天空扯一缕云,捻成画笔,在世间留下我留来过的痕迹。”王国维认为,能有这样的结果,是不可避免地须经历三个层面阶级:第一阶级是:在浊浪滔天、万物凋零、乱云飞渡、前途茫茫又孤独无助里,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在无限广远的寥廊中,冷静、理智、认真地寻找到前进的道路。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阶级:道路已确定,心中已有理想的目标,就奋不顾身,不怕千难万苦去努力追求,直至找到这“美人”。然后就进入第三阶级:方向、道路、目标、决心、不辞劳苦的状态,寻找行动已具备,这就是来到了第三阶级的路口了。一旦找到“美人”,就达到了第三阶级!到处五光十色,人山人海,“美人”在哪里呢?“成大事大学问者”都是意志、毅力非比寻常的人,就“众里寻他千百度”,在寻找中分析、思考、渐悟,突然开窍顿悟:这么理想的“美人”,怎么可能会与陶醉在热闹狂欢、万人排队过独木桥的芸芸众生混在一起呢?于是猛然回首,果然那“美人”就在灯火稀疏冷落的地方在等待着我的到来。终于找到了,进入了“成大事大学问者”的崇高美学境界。

人们长期以来都对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赞口不绝,反复引用、传颂。大家却忽略了一个重大的问题,这三重境界每一个阶级都是主体追求客体,只强调外求,没有主张内修。很自然就会加速身心的损耗。人生的境界提升,应注重内外兼修。我觉得,如果当年王国维能抽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多写写草书和狂草、进行坐禅、打好太极拳等,提升精、气、神,作为头等重要的事来抓,将长期读书、案枱上写作在身心上积聚的酸腐之气排出,让自己的心胸更开阔,不是只为“在世间留下我来过的痕迹。”而是为中华文化雄踞世界,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奉献,那么,他自认为的那些耻辱就显得渺小,可以放下,不至于后来自沉昆明湖。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可惜的事情啊!因为一个民族、国家,能出一个像王国维这样的重要的文化人物是多么的不容易!当然,历史是没有“如果”,我写这段话,旨在提醒后来者。话又说回来,其实,王国维这三句诗词表达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个阶级境界,他是非常在意,多次改动和提及,以示人们不要将其作为闲笔。我认为其实质属于艺术本体论,立论的基础是主体哲学,将审美主体作为架通认识主体和道德主体的桥梁,并作为最高主体的存在,当然,这审美主体包含有价值主体的很多成份。这样,他就以叔本华的思路为主来融通了康德、席勒、尼采的理论。使自己的美学思想能更好地自圆其说。却没有从理论上回答人的境界向特殊的艺术境界转换的相关问题。其实,这三境说,是文学比喻,以名诗名句,呼应名人的权威,当然有很大的感染力,用朦胧的情景来象征出不同层次境界意韵的特有美感,太容易渗入人们的心脾了,并留下很大伸缩性的想象时空,使不同的人,可以结合自己特别感受进行久久的联想,这大概也是吸引这么多人去记颂的魅力所在吧!但在美学学理上,这种比喻是没有严格的、准确的定量、定性的。那就只能让人们各自结合自己的情况去领悟了(关于境界的界定问题,有兴趣研究者,可查阅我著的《美学心得》第2653条《美学境界无限》一文和其它相关的条文里的表述作参考)。
zhwcl888 楼主
2024-6-30 10:08:22

举报

为了对王国维众多的美学观点有更好的分析、研究和理解,很有必要对他的人生经历和经验、知识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对此作出简述: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享有国内外声誉的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学者。他的家族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及学人辈出的乡风对他的成长和人生道路有深远影响。他父亲王乃誉,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禀及袭封前爵、赐第盐官的王沆,在海宁受到人们长敬仰。他童年、青少年主要在家乡度过。四岁时母亲去世,他聪颖好学,读书生活主要受其父影响。他父亲攻书画篆刻、诗古文辞,博涉多才。他七岁入私塾受启蒙,在父亲指导下博览群书,并初步接触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维新思想。1892年,入州学,参加海宁州岁试,中秀才,被誉为“海宁四才子”之一。同年和1893年,先后赴杭应试未取。1894年赴杭考入崇文书院,主要精力未用在应试,而是博览群书,对史学、校勘、考据之学及新学有兴趣。甲午战争后,大量西方文化、科学输入中国,他产生了强烈追求新学的愿望,但因家贫不能外出游学,仍研读外洋政书和《盛世危言》、《时务报》、《格致汇编》等等。至1897年,任塾师时很不安心,由他父请人推荐到留洋学堂,向往出国留学。1898年,他由父陪送,赴上海求学,入《时务报》馆,在东文学社师从日本教师藤田丰八、田岗佐代治学习日文之余,兼学英文及数理等。这年戊戍变法失败,六君子遇害,他深感不平。1900年春,他为参加出洋考试和安排赴日留学奔波,在罗振玉的资助及藤田、田岗两位老师帮助下,赴东京物理学校学习,因病,次年由东京返沪。八月后,赴武昌农校任译授。他在罗振玉办的《教育世界》发表了大量译作,继而成为该刊的主笔和代主编。在编译过程中,加以自己的论述,介绍大量近代西方的科学、哲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的思想。1903年,应张謇之聘,任通州师范学校教习,讲授伦理、国文。在这期间,他醉心哲学、文学,还创作了不少诗文和发表了一批文章,明显是一个文学家了。从1898年他二十二岁到1906年三十岁期间,他除在东文学社、东渡日本留学,还曾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堂等。这段时间他主要研究康德、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并兼研究英、法诸家,结合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还攻读西方的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并具有开拓性地翻译心理学、逻辑学名著。他的代表作有《红楼梦评论》、《静庵诗稿》、《人间词话》。此外,他曾担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图书编译局编译。三十岁后,转治文学,向国人介绍托尔期泰、莎士比亚、拜伦、但丁、歌德,并作一定的比较。同时他对美学、词学进行研究,写出《人间词话》。对中国戏曲史研究,写出《曲录》等多部著作,为《宋元戏曲考》的写作奠定了基础。1908年1、2月间,他太夫人病故,返乡奔丧。3月与继室完婚。4月携眷到京。1911年辛亥革命,清政府解体,他携眷随罗振玉到日本,侨居四年多。在罗振玉支助下,静心做学问,研究经史等,平时与罗振玉互相切磋论学,还协助罗整理大云书库藏书,得尽窥所藏彝器及石器物拓本,并与日本学者广泛交流。他开始研究甲骨文,以古文字学为基础,研究古史,从古物到古册、服饰、建筑,所涉甚广,著述甚丰,在戏曲研究上有重大突破,著《宋元戏曲考》,誉为戏曲史研究上带总结性的巨著。他的诗作也结集,名为《壬癸集》。为不再以全家生活有累罗振玉,为了生计,于1916年回国,在《学术丛编》任主编,兼仓圣明智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甲骨文字及商周历史研究,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还曾参与编纂《浙江通志》和为藏书家蒋汝藻编《乌程蒋氏密韵楼藏书志》等。并将辛亥以来的研究成果编成《观堂集林》,对后世有较大影响。1921年,邀请出任北大文科教授,被他所拒。1922年初,他允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但没有接受酬金。1923年春,溥仪选海内硕学之士,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有幸得窥大内所藏。1924年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他引为奇耻大辱,与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以殉,受家人阻而未果。结束了“南书房行走”工作后,在胡适等推荐,出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他推不就院长,仅任教职,讲授《古史新证》、《说文》、《尚书》等课程,从事《水经注》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他多方面的研究贡献,博得海内外学人的推崇。1925年2月,清华委任吴宓筹办研究院,聘他为导师,他请示溥仪后就任。此后,转入研究西北地理及元史,并继续授课,弟子遍布学界。1925年,他受清华礼聘,他名义上仍是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伴逊位天子读古书。1926年中秋刚过,他的长子在上海病逝,他痛惜万分。1927年6月2日11时左右,他跃身头朝下扎入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至今原因未明,都是推测)。清废帝溥仪事后赐他谥号为“忠悫”。罗振玉来京为其经营丧事,王国维被安葬在清华园东二里西柳村七间房之原。1928年6月3日,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

下面将王国维主要的美学观点列出:

1、“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

2、“艺术与情感不仅是哲学的中心论题,而且必须纳入哲学思想的根基之中。”

3、生活的本质是“欲”。“欲与生活与痛苦,三者一而已矣。”

4、摆脱生活的“欲带来的痛苦,只有求助于美和艺术。”

5、“美之对象,非特别之物,而此物之种类之形式;又观之之我,非特观之我,而纯粹无欲之我也。”

6、“若不视此物为我有利害之关系,而但观其物,则此物已非特别之物,而代表其物之全种;叔氏谓之‘实念’。故美之知识实念之知识也。”

7、美和艺术可使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美之为物,不关于吾人之利害也。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

8、“美的性质”是“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

9、美可分优美和壮美,优美能“令人忘利害之关系,而玩之而不厌者”;壮美则“不利于吾人之意志”,令意志破裂,由知识冥想其“理念”。

10、他主张美是天才的产物。“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11、“且美之对吾人也,仅一时之救济,而非永远之救济”。

12、他提出“古雅”的审美范畴,“古雅”是艺术“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是“第二形式”。

13、他认为神、韵、气、味,是后天的、经验的,深层次概念,不是先验的概念。“不必尽俟天才”,“亦得以人力致之”。

14、他认为文艺有感情性和想象性及因果性的特征,“记述事物而求其原因,定其理法者,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更有“玩物适情之效”。

15、“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

16、艺术的个性“贵具体而不贵抽象”。

17、“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18、“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19、“夫人之心力,不寄于此则寄于彼;不寄于高尚之嗜好,则卑劣之嗜好所不能免矣”。

20、“所有已达到彻底否定意志的人所经历的境界,就是所谓物我两忘,大彻大悟、与神为一,等等。”“是高于一切理性的心如止水般的深沉宁静,从容不迫的自得和怡悦”。“之人也,之境也,固将磅礴万物以为一,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也。”“无内界之争斗,无利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于道德之法则。”

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理解,我认为首先要明白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经历、他的经验和知识的结构,他要追求的目标和他为实现目标所作的相关努力。

王维国是处在中国近代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历史交汇点上。他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他同时经过西方美学思想隆重的洗礼,并因应中国社会正在大变局中引发出的系列时代之问,用新的高度和视角,作出了他对时代的回答。既对中国传统的文艺思想作出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总结,成为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他又对中国的新文艺发出了先声;后经梁启超、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人的各自发挥、或加以改造,就形成了中国现代美学有了较厚的根基。近百年来,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美学思想从未有过缺席,对时代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国维主要的美学理念,是以康德、席勒、叔本华、尼采等哲学、美学作为理论基础,也穿插当时西方的心理学、文学、艺术家的意识,其中以叔本华的观念为主轴,并兼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和美学,其中宋词和《红楼梦》、孔子的思想对他影响较为深刻。

当年的时代之问的重点在指个人主体的正当性。主体是怎样成为认识主体和道德主体的最后根据?主体之间怎样建立一个理性的社会?核心问题是如何“立人”?王国维强调天才的主体对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重要作用。他力倡“纯粹之哲学与纯粹之美术”,认为“最尊贵而已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艺术与感情不仅是哲学的中心论题,而且必须纳入哲学思想的根基中。”天才可通过哲学与美术敢于融合“无限之动机”与“民族之道德”为一体,显示出主体性。他采纳了德国哲学家们的思路,用审美主体来搭通和平衡认识主体、道德主体的濠沟,并把审美主体放在最高的位置,这已包含着审美的自律性,而无须借助道德而具自足。进一步则审美已有超越性。这样,审美主体的正当性问题就实现了最终的解决。他用“古雅”的审美特性,从根本上弥补了西方自康德以来美学艺术“天才论”的缺陷,为众庶建立起审美范畴,架起可以通向审美道路的桥梁,除“天才”们独享优美和宏壮外,人们也可以通过恰当的努力,获取到“古雅”的审美享受,让更多人得到了“美的位置”和人生的意义。这样,在王国维的观念里,就可以较好地平衡、较全面地解决了审美的多方面问题。

王国维花很大的精力,反复去强调他的“境界说”作为重要的审美特征,在中西文论的美学交汇点上,他试图将“天才说”、“游戏说”、“苦痛说”、“古雅说”和多种境界熔铸在一起,并将风格论、技巧论、趣味论等都在“境界说”中有机地结合成为知、意、情三分框架的本体论里,以标明他独特的美学思想的主体性。

王国维较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的美学观点,尤其是叔本华的观点。他并认同生活的本质就是“欲”,强调要摆脱生活的“欲”所带来的苦痛,只有求助于美和艺术。他赞成美的对象是形式。一切美都是形式美。美和艺术的作用在于使人超然利害之外,玩之不厌,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这种美,就是他提出的两种美的第一种:优美。第二种,他称为:壮美,或叫宏壮。他说这种美不利于人的意志,能令意志破裂,使人由知识冥想它的“理念”。他主张这两种美是天才的产物。他还认为,美仅是对我一时的救济,不是永远的救济。他又提出了“古雅”的审美范畴,来概括人们对审美的体验,这是高于自然的形式,是“第二形式”,神、韵、气、味的美学范畴是后天的、经验的,深层次的概念,无须尽等天才的出现才能掌握,但须经过人为的努力可以得到的。这样,王国维就解决了天才和大众都能享受到审美的问题了。他还通过科学、史学、文学的异同,指出文艺有全人类的共通感意识,其特点是具有感情性、想象性,又有记事性、明因果的史学特点和“玩物适情之效”。他强调艺术“贵具体不贵抽象”应“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入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只有做到这样,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人,就有境界。

王国维的美育论虽然是以席勒为宗,其哲学基础依然是叔本华的。他主张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慰藉功能合一,而联系两者是天才论。这就是叔本华理论体系的一个特色。其实质是反映出艺术创造论。叔本华认为,“天才”的本领,一切人都或多或少有的,不然的话,就没有艺术欣赏了,这与教育无关。王国维则用“古雅说”来发展叔本华这思路,他的美育着重在人格教育方面,“君子人格之养成”。当时梁启超提倡“新民说”,而王国维则不赞成对国民性的批判,主张用美育来救治国民精神的疾病,推崇人道教育及“完全之人物”的教育理想,试图用美育把哲学与教育达成一致。这反映出中国现代美学首先是人生哲学,然后才是艺术哲学的一个特点。通过个人人格和国民人身份两个方向来造就出真、善、美的人物。他还认为,当下“义之于社会,其用急于仁”,文学是“天才游戏之事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楼主
zhwcl888

关注0

粉丝8

帖子22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