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今的以色列暴行总会让人想起以色列建国前那段血雨腥风的日子。也难怪很多人认为,以色列的建国是建立在恐怖组织的基础上,以此否定其建国的正当性。
最为著名的以色列三大军事组织为:哈加纳、伊尔贡和莱希。哈加纳成了以色列国防军的主力,伊尔贡后来也被国防军吸收。现在很多网友经常将这三个组织统一视为恐怖组织。
这三个组织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要想理清这些关系,无论如何也绕不过一个焦点人物——弗拉基米尔.雅博廷斯基。
是他首先意识到锡安主义(也称犹太复国主义)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倾尽一生致力于创建一个犹太军团。以上三个恐怖组织的诞生都与他有着紧密关系。
青年雅博廷斯基
雅博廷斯基1880年出生于俄国沙皇治下的敖德萨,父母均是不遵守犹太传统的中产阶层。敖德萨有天然不冻港,各种文化交融于此,让雅博廷斯基拥有了西方自由民主的视野。他不奉行犹太民族主义,反而对俄国更有身份认同。
带着对西方的向往,雅博廷斯基去往 意大利罗马接受大学教育。1902年回国后,因发表污辱沙皇言论被判入狱七周。这一经历与他今后成为一名好斗的政治运动者有很大关系。
1904年4月16日的基什尼奥夫大屠杀事件,让雅博廷斯基意识到了自己的犹太身份,不久便投身锡安主义运动。
一战爆发后,雅博廷斯基与一位俄国犹太军官约瑟夫.特伦佩尔多一道,向英军埃及总指挥官提出让犹太人加入英军的建议。指挥官表示无权接受外国人加入军队,但可以让犹太人组建一支骡运分队,作为英军的后勤支持,投入到土耳其前线上战场中。
1915年,六百人锡安骡运团的建立,使得锡安主义真正进入了军事版图,也是锡安主义运动军事力量的起点。
1916年,在魏兹曼与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运作下,一百二十名骡运队老兵被正式编列为英军部队。雅博廷斯基的犹太军团终于有了正式名分。
1917年中期,英国内阁要求骡运队首席指挥官组织并扩展犹太军团,雅博廷斯基成为招募主官。内阁因诸多顾虑,拒绝在团名中提及犹太人,将该军团命名为“皇家燧发枪团第三十八营”。
1918年,拥有八百兵力的第三十八英归入到巴勒斯坦英国将军艾伦比将军麾下。
此外,英军又组建了两个犹太营,由 美国犹太人组成的第三十九营,和由依舒夫(指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先锋组成的第四十营。最终,三个营,五千的兵力,组成了犹太军团。他们在战场上作战英勇,伤亡惨重。
犹太军团中并非所有的犹太人都是锡安主义者。战后,这些人回到了自己的国家。1920年3月,当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在特尔海村发生第一次小型冲突时,犹太军团只剩下四百人。
02
在锡安主义执行委员会的成员中,魏兹曼是少数支持雅博廷斯基的军团事业的重要人员之一。
两者的分歧在于,魏兹曼倾向于英国的军事支持,而雅博廷斯基坚持要拥有属于犹太人控制的武装力量。他认为,犹太人要用自己的鲜血来献祭复国运动。看来他也懂“枪杆子出政权”这样的道理。
雅博廷斯基不信任英国,要把武装力量牢牢控制在犹太人手中。他的不信任对英国人表现出来的敌意,经常让魏兹曼在英国人的“宴席”中如坐针毡。
因此,雅博廷斯基并不受到主流锡安主义委员们的待见,于1919年2月被踢出了执行委员会成员名单。
另一方面,犹太军团残部的一些军人涉嫌妨碍治安而遭军法审判。在雅博廷斯基的多方努力下尽管获得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结果,但英国人对他的不服管束感到头疼,就免除了他的军职。
在遭到锡安主义委员会与英国人的双双抛弃后,雅博廷斯基一度回归文人生活。但对锡安主义的热情很快就让他重拾信心,意图组建一支犹太独立军团。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早期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就已经自发组织一些小群体的武装力量,用以协助和保卫如特尔海村这种偏远屯垦区。雅博廷斯基建议将这些小部队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的武装团体,来保护全体依舒夫免受阿拉伯人的袭击。
在雅博廷斯基的威名下,这个团体快速发展与壮大,后来就成了“哈加纳”组织。1920年耶路撒冷纳比慕沙节混乱,哈加纳便初试锋芒。笔者认为,将雅博廷斯基视为“哈加纳之父”也无不可。
1948年4月,耶路撒冷城中的哈加纳士兵。
由此看来,哈加纳成立之初是为了守卫,它并不是一个具有攻击性的,或进行报复的军事组织。
但是当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冲突频发,尤其是1936年至1939年阿拉伯人起义时期,哈加纳也确实成为了一个打击报复的武装力量。
另外,哈加纳还有一个附属组织——“黎明”组织,主要负责情报工作。其成员多次进行暗杀与恐怖袭击。《无国之谍》讲述了其中四名间谍潜伏和袭击的事迹。“黎明”组织后来发展成了摩萨德。
哈加纳的主要成员是深耕于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其处世风格与主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比较契合。这或许决定了其成为以色列国防军的气质。
该组织虽然对英国在托管后期抑犹扬阿的表现非常不满。但就像魏兹曼一样,仍然对英军有所期待,所以在对抗上面采取了较为消极的态度。
03
因为与主流犹太复国主义意见不合,雅博廷斯基在1924年底宣布发起“修正锡安主义运动”(下文简称修正主义),运动宗旨最大的特点是,将外约旦也包含在犹太国的范围之内。
他并不想违背由赫茨尔创立的锡安主义运动,只是他对锡安主义运动有着自己的见解。从现在来看,这个见解相当务实,也相当具有前瞻性。
1929年的夏天,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屠杀了古城希伯伦的犹太人,67名犹太人死去。其余的幸存者离开希伯伦,安置到了耶路撒冷。
1929年希伯伦古城被屠杀后的情景
哈加纳在这次巴勒斯坦混乱局面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守卫责任。以亚伯拉罕·特霍米为代表的哈加纳成员认为组织过于懦弱与保守,决定离开另谋出路。
一次在拉脱维亚的里加发表演说时,雅博廷斯基注意到了一个锡安主义青年组织——贝尔塔。成员多是崇拜雅博廷斯基的学生,他们基本上都赞同“修正主义”的理念。由此,雅博廷斯基将贝尔塔吸收为“修正主义”的有生力量。
1931年,特霍米等人投入雅博廷斯基的怀抱,与贝尔塔组织一起成立了“修正主义”的民兵组织——伊尔贡。雅博廷斯基被选为政治领袖和军事指挥官。
1934年,由于雅博廷斯基与魏兹曼为代表的犹太复国主义的理念实在无法调和,“修正主义”正式脱离锡安主义,独立为“新锡安主义者组织”,雅博廷斯基担任主席。
伊尔贡遵循雅博廷斯基的激进理念。随着阿拉伯起义的持续,伊尔贡在1937年开始不再克制,展开了对阿拉伯人的攻击与报复行动。
1939年5月英国政府发表《麦克唐纳白皮书》后,伊尔贡也开始将攻击目标转向英国。他们破坏基础设施,攻击英国警察。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修正主义”中出现了以知识分子阿巴.阿希梅尔领导的“多数派”。他们拒绝民主,崇尚布尔什维克。
二战开始后,伊尔贡内部产生分裂。“多数派”在亚伯拉罕.斯特恩的率领下,脱离伊尔贡,成立了今后臭名昭著的军事组织——莱希,也被称为斯特恩帮。
有传言,斯特恩帮为了对抗英国,与德国纳粹有过联系。这在当时的犹太人世界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雅博廷斯基因被英国拒绝入境巴勒斯坦,对巴勒斯坦境内军事组织的控制力逐渐衰弱。当“多数派”制造分裂时,他已无能为力,远避美国。不久后便过世了。
大卫王酒店爆炸事件
战后的伊尔贡与斯特恩帮更加激进。1946年的大卫王酒店爆炸案和1948年的代尔亚辛大屠杀事件的策划与实施,都与这两个组织有关。 04
相对于定义什么是恐怖组织,定义什么是恐怖袭击稍微简单点。一般认为,凡涉及针对平民且不限于平民的攻击就可以被视为恐怖袭击。
二战时德国和英国互相地毯式轰炸城市,算不算恐怖袭击?美国往 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算不算恐怖袭击?
这其实是两个体系。恐怖袭击的实施方一般为极端分子。而战争中攻击平民行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海牙公约》中被零星提起,直到1949年《日内瓦公约》中才得到完善,并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它可划分到战争罪的范畴。
按照这个定义,以色列建国前的这三个组织,凡针对平民展开的军事行动,必然是恐怖袭击。
再来看看如今的以色列,它在非战争状态下攻击巴勒斯坦平民,能否归入恐怖袭击的范畴?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会将这部分归入到反恐行动的过失行为中。因为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战场上也有过类似行为。
在笔者看来,如果主要军事目标是非平民人员,行动中误伤了平民,那不能算是恐怖袭击。但是加沙至今已有四万多人死亡,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说是误伤没人会信。
那么,是否实施恐怖袭击的组织就是恐怖组织呢?相对于恐怖袭击,恐怖组织这一定义目前还是比较混乱。
比如哈马斯攻击以色列和其他国家平民的行为,显然是恐怖袭击。但是哈马斯和我国素有来往,难道说我们在支持一个恐怖组织吗?这样显然就落入西方的话语陷阱之中。
大体来说,恐怖组织判断标准的争议在于是否有政治目的。
一个说法是,恐怖组织属于政治组织,追求政治目标。持这一说法的多为保守派。他们反对革命,仇视暴力革命。
按照他们这个说法,哈加纳等三个军事组织可归为恐怖组织。但同时,开展暴力革命的组织也很有可能被认定为恐怖组织。这样就完全否定了暴力革命获得政权的正当性。 另一个说法是,恐怖组织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他们或为报复、或为利益,时而出现的政治诉求也不过是一种含混不清的行为。
按照这一说法,像塔利班、哈马斯这样的组织就不能算是恐怖组织。因为他们有明确的政治诉求。塔利班是为了获得国家政权,哈马斯则是为了打击以色列夺回巴勒斯坦。
基地组织可归为恐怖组织,它主要针对美国进行打击报复。
根据这一标准,哈加纳等三个军事组织要归为恐怖组织,就存在争议了,毕竟它们都有着明确的复国目标。即便如伊尔贡和斯特恩帮如此激进的军事组织,他们也自认为是为了驱逐阿拉伯人,建立以色列国。
笔者无意为这三个军事组织辩护,对他们的恐怖袭击也深恶痛绝。只是觉得目前对于恐怖组织的定义仍然存在一些相对性与不确定性。
恐怖组织的认定很容易被某些国家作为打击对手的工具,本身具有一定的政治目标或阴谋。但对于恐怖袭击的认定,是基于一种人道主义,是人类普世价值。
手无寸铁的平民不应该卷入任何军事武装冲突。针对平民的袭击,不管出自于如何高大上的宏伟目标,都应该被谴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