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帖
首页 北美洲华人 美国华人 洛杉矶华人 中国人来美生活,为啥二话不说先上语言班? ...

中国人来美生活,为啥二话不说先上语言班?

2024-10-26 02:56:23 评论(1)
7d705fee9fa3a070ef715a96f4bd5f33.jpeg
今日一图:每次下课后时间还早的话,我喜欢在教学楼之间的树下打开电脑写点东西再回家。忙碌的间隙一抬头,看到这天空纯净到如同平静的大海。

如果你觉得在美国生活,处处都不如国内方便,那不是美国的问题,而是因为你作为一个成年人的“社会化”没有完成。

回想一下你过去活过的这些年,除了找工作这件事儿是你自己做的(有可能也是父母安排的),从你出生、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选专业、交朋友、结婚、生孩子、买车买房、叫外卖、挤地铁……哪件事是完完全全由你自己做的?没有一个是自己主动选择并完成的,都是别人多多少少替你安排的,或者由环境安排的。
一个"社会化"没有完成的人,当他的生活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时,不适应是非常正常的,很有可能,抱怨也是正常的,挑剔、指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这时,我们管这种人叫"巨婴"。小红书上还挺多这样的人。

怎么判断自己能够安心在一个全新的国家/城市待下来呢?那就是"源"必须大于"流"。

什么是源?

简单说,就是你的收入。

这个收入,可以是在美国本地有收入,也可以是在美国之外有收入;可以是你自己的收入,也可以是由家人提供的支持。数量不在多,稳定且可靠就行。

但是这个收入,又不仅仅是指财务上的收入,更重要的部分是精神收获。

我发现,大多数初来美国的人,无论是移民、侨居还是旅居,有一个共同的选择,就是去上语言班,学英语。在美国,从社区到教会,从机构到学校,都会提供学费低廉甚至免费的ESL(English as the Second Laguage)课程,非常友好地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一步一步掌握英语。

fd259ded1c3a797f84b09ed8ca0d4ec0.png 5d7f3e22eb71345b9ec913245f64b22d.png d31ec158246509ae02a76e2bf4d1fd75.png


各种ESL班在中国,人们常常给自己学不好英语找的理由是:没有语言环境。并总喜欢说:出去了,有了环境,学起来很快。我不否认,但这句话是有前提的。首先,你得主动寻找机会开口,想要不开口太容易。许多人来美国后,不用上班,要么每天待在家里,要么只和华人来往,只去亚洲超市,真的可以做到"纯中文环境"。毕竟在这里,再也没有人逼着你学习了


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反正很快会离开,有一种“临时性心态”,也就不会对文化适应和语言学习有什么动力了。与本地人交流的需求减少,可能只愿意待在舒适区,比如只说母语的环境,使用国内的在线资源,或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


eb3a26958ae6d939fb1f1849bc5ae1c0.png

在Google里输入ESL near me,就可以看到大量的ESL课程啦

我在社区大学上的是一种Beyond Basic ESL,比基础ESL稍高一些。说真的,没有压力的学习才是真学习,课堂管理很松,毕竟都是成年人;老师教得生动有趣,同学们上课极其认真,氛围与国内的语言培训机构大不相同。


第二,一个不错的语言考试成绩,未必帮你在美国顺畅交流。中国人从小到大,一路考试上来,习惯于用分数衡量自己的实际能力,因为高考这根"指挥棒"操纵着一切,也就操纵了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甚至到工作岗位上的评价体系的核心。除了小部分幸运儿,绝大多数人如今仍然需要用一个高考分数来证明自己,哪怕目前许多高校获得了所谓"自主招生"资格,其实仍是以高考成绩作为筛选的大前提。


即使如此,我们在出国前考一个语言成绩还是必要的。因为有的人想申请学签,在美国学一技之长。不管是托福、雅思,还是现在最火的多邻国,都能得到学校的认可。与其出来之后在陌生环境里考,不如提前在国内考。但是,语言成绩过关,不等于语言能力过关。不要说我雅思A类6.5分(当时觉得自己可了不起了,现在都羞于提起),就算是总分7分,仍然有可能无法与当地人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一个永远无法改变的真相是,中国人从小背得朗朗上口的那几句英语,已经成为我们的"本能"。我在一次用餐时,大家排着队盛菜,服务的义工热情地招呼每个人。


一位刚来的访问学者,听到对方说:Hey, how are you!Ta


下意识地就流畅地回答:Fine. Thank you. And you?


倒不是这样说有什么错,只是我们都明白,国内英语课本在多大程度上、多么长久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表达,哪怕我们已人到中年。


由于这两个原因,来美国上语言学校或语言班,便成为必然选择了。


除了忙于上语言班,我的另一个发现是,中国人落地之后,会四处奔波。主动结识新朋友,逐渐建立社交和人脉,通过参加一些活动,无论是教会活动(不是叫你入教),还是各种展会、同乡会、节日活动等等,各种机缘之下,都有可能有新的发现。

我记得,几周前的北卡亚洲节,我们偶遇了麦克老师,他问我儿子,作为刚来北卡的国际高中生,怎么交到朋友?我儿子说,现在自己做义工,就是很好的认识人的方式。正如我们在亚洲节上认识了麦克老师,认识了一些已经在此生活多年的华裔朋友。


当时,麦克老师也带着家人刚刚定居Cary,他还录制了一个10分钟的视频,解释他们经过怎样的考量和实地考察,最终决定选择北卡的。麦克老师这次参加了北卡华人联谊会(CAFA)的龙舟队,也是一种融入当地的途径。不管是上语言班,还是四处奔波去结识朋友,目的都是为了创造出"别的东西",不管是机会,还是资源。这就是“流”。


比如说,能用英语表达更深刻的意思,不仅是融入美国生活的前提,更是与主流社会接轨、获取机会的重要手段。否则,再深邃的头脑,来到新的土地上,一张嘴也会瞬间感觉空空如也。当然,正如哲学学者袁源所说,她意识到不完美的英语是用来证明自己的来处,也是自己为全球通用语而做的努力,美国人应该赞美这种努力,并感谢他国人,并为他们能毫不费力地使用英语感到感激。


在《少数派感受》一书中,作者写道:“糟糕的英语曾经是一种耻辱的来源,但现在,我自豪地说:它是我的传统。他者化英语让人听到编织在英语中的帝国主义权力,把英语切开,让它黑暗的历史滑落出来。
fe202ed6713a4df1d00c14d505b1e8fe.png
《Minor Feelings: An Asian American Reckoning》 是韩裔美国作家兼诗人Cathy Park Hong 于2020年出版的作品


所以,如果你已经能用英文无阻碍地表达自己,请为自己鼓掌。作为非英语母语者,你承担了用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成本。你无需为自己的口音感到惭愧,更不用刻意模仿使用一些俚语,因为当你认为某种口音是“标准”的,你其实是认为某种文化就高出一等。而这不是事实。

说到底,当时付出的代价,后续是要转化为收获的。通过语言学习、社交网络和文化融入,其实就是离开母国之后,要实现“再社会化”的过程

但是如果你在母国的“社会化”都没有完成,何谈在第二国“再社会化”呢?更遑论在新的国家如何重新构建自己的身份,以及如何在本土文化和原生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等等更深层的事情了。就我个人的体验也谈一谈。目前,我算是旅居——处于一种暂时既不想到处旅游,又没资格侨居在此的中间阶段。


我想许多过来人都会有同感:这种阶段,最容易激发人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adrenaline,epinephrine,英文大写缩写为A 或 E)是由人体分泌出的一种激素。


当人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恐惧,紧张等)分泌出这种化学物质,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对进化论稍有了解的人会知道,肾上腺素在战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反应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肾上腺素长期分泌过高是有害的,会带给身体一些负作用,或者时间拉长了就转变成肾上腺皮质醇,导致免疫力降低。最好的应对方法是,尽快让自己的生活日常进入一种有规律的状态,就是我前面几篇文章里,谈到的我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对社交如何取舍、保证好饮食营养,坚持规律的运动、调节好睡眠周期,养成冥想习惯,适当补充营养补剂,比如维生素C,来增强免疫力。


正是由于我强制自己从行为上进行控制,在心理和精神层面才做到较为平静,以便让自己过上一种自省的生活。



2024-10-26 03:16:32
语言班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起点!刚到一个新环境,能说好语言真的会让适应生活变得轻松不少。你提到的“再社会化”过程,我有同感。很多时候,我们在母国的经历和社交圈对我们后来的生活影响深远。还是要学会平衡两种文化的碰撞,融入新的环境。你提到的肾上腺素,确实在新环境里很常见,不过找到规律的生活方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压力。能有意识地调节心理状态,真的是一种很无奈但又很有意义的自我挑战。加油!希望未来的生活一切顺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楼主
旺财哥

关注0

粉丝0

帖子1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