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帖
首页 北美洲华人 美国华人 洛杉矶华人 两伊战争结束后,霍梅尼为何立刻在国内大屠杀? ...

两伊战争结束后,霍梅尼为何立刻在国内大屠杀?

2024-11-8 13:40:13 评论(0)
10月开端,伊朗向以色列发射导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又加大力度对其进行制裁。

显而易见,中东局势将会往更坏的方向发展。

在一系列事件中,国家利益、宗教冲突、历史仇恨相互纠缠。看上去错综复杂,毫无头绪可言。实则回顾伊朗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从巴列维王朝突然崩塌,直至两伊战争爆发与结束,霍梅尼发动屠杀便已显露端倪……



97503aad6b36eb26f97fb4124b79642d.jpeg
1921年2月,礼萨·汗·巴列维率三千哥萨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攻入德黑兰,伊朗从此进入巴列维王朝。过了十几年平稳日子后,二战爆发了。礼萨·汗·巴列维脑袋一拍,宣布伊朗是中立国。

早已觊觎伊朗丰富石油资源的英国,以“暗中为轴心国提供便利”为由,对伊朗发动战争。

看到有机可乘的苏联也添了一把火。

战争仅持续四天,德黑兰被英苏联军攻破。彼时的礼萨·汗·巴列维,颇有点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老佛爷的落寞。

还未来得及逃跑,他就被英国人抓住,“礼萨政权”宣告倒台。



88f309ce64ac9d3db9de37a0f5139ad7.jpeg
美、英、苏这三个大国倒是深谙“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道理,他们支持下礼萨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即位,延续巴列维王朝对伊朗人民的统治。

二战结束后,苏联在伊朗北部省份扶植左翼政党,在国内大搞暗杀。1949年,左翼党甚至将刺杀目标选为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虽刺杀未遂,但民族主义势力代表的摩萨台在议会投票中获胜,被任命为伊朗总理。

他的上台架空了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并推动石油国有化,让美、英两国极为不满。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则受制于苏联,加上伊朗内部民族势力泛滥,只好与英、美合作。

“背靠大树好乘凉”,这句话放到何时何地都不过时。有了美、英的共同支持,摩萨台位置还没坐稳就被推翻,“横着走”的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重掌大权。

但重掌大权是要付出代价的。伊朗地理位置优越,加上国内盛产石油,美、英之所以会全力支持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无非是想从中分一杯羹。

此次政变后,巴列维与美国达成了协议,美国为巴列维提供4500万美元的紧急贷款,帮助伊朗政府解决财政危机。作为交易的筹码,即美国石油资本可以控制伊朗国内的所有石油开采与出售权。

既然双方都是有利可图,在一段时间达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状态。1963年初,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颁布了六大改革计划,这就是让许多自媒体作者大吹特吹的“白色革命”。

这就出现了一幅颇为吊诡的场景:伊朗这个宗教化的国家,竟全盘走上西方资本主义的改革之路。



62be12323e7d6c783b957ffde587b56f.jpeg

当然,改革是有效果的。截至1976年,伊朗社会风尚焕然一新,一半国民从农村住进了城市;女性打扮时尚,可自由恋爱;普通平民拥有选举权。

如今,网络上的伊朗女性身穿时髦服装的照片,就是在这一时期拍摄的。

可不出意外的时候便意味着意外即将到来……

伊朗的改革乍一看上去收获满满,但是从1974年开始,国内经济开始失速,通胀率快速上升,1975年经济陷入负增长。伊朗这样的宗教化国家经济一旦陷入大的波动,各种隐藏在水面下的问题就会集中爆发出来。

从1977年开始,伊朗逐渐爆发大规模的反政府、反国王运动;1978年,各城市游行示威不断升级,游行群众高呼“打倒国王”“建立伊斯兰教国家”“国王是傀儡”。

不少游行队伍都抬举着一个老者的画像,他就是霍梅尼。

霍梅尼全名阿亚图拉·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1902年5月出生于距伊朗宗教圣地库姆不远的霍梅恩小镇。他原姓印地,1930年改为霍梅尼,意为霍梅恩人。



dfbb9ebc144c378227d6b1978ee47c4f.jpeg

霍梅尼的外祖父、父亲和哥哥都在伊斯兰什叶派拥有尊贵的地位。60年初,霍梅尼成为伊朗六位宗教领袖之一,并在伊朗及伊拉克什叶派中颇有威望。

这样的一位宗教领袖,必然不可能支持巴列维王朝的改革,他是巴列维“白色革命”的主要反对者,曾用十分恶毒的语言公开咒骂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偏偏霍梅尼是神职人员,辱骂国王并不犯法,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将这个头疼的宗教领袖流放海外后不久,拥有几十万装备精良军队的巴列维王朝,正是被流亡海外且手无寸铁的霍梅尼推翻。

关于巴列维王朝如何快速倒塌,至今仍众说纷纭,但美国当时的态度极为关键。

1978年,焦头烂额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陷入群众的汪洋大海,迫切希望得到西方盟友的帮助。美国政府向来不见兔子不撒鹰,那帮政客的想法还是坐山观虎斗,等到巴列维与霍梅尼一分高下之时,再坐收渔利。

由于巴列维王朝政权的合法性一直未能得到肯定,再加上国内反对声日益高涨,美国政府的摇摆不定,导致官僚队伍人心涣散。



b396e6fdc60e60b3271eef75abbae4ad.jpeg
1979年1月,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逃离伊朗。

恰逢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刚想解决伊朗问题,却被国际“滞胀”绊住手脚。

1979年2月,霍梅尼结束了十四年的流亡返回伊朗,数万信徒前来迎接。霍梅尼向伊朗人承诺:伊朗将迎来一个民选政府,教士不干政,人人享有免费电话、电力、暖气及巴士;没有人会在这个国家无家可归!

同年3月,霍梅尼发起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将伊朗全面伊斯兰化。从此,伊朗进入了“政教合一”的时代。

不久,霍梅尼将美国和以色列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美国大使馆66名工作人员被狂热的霍梅尼信徒扣为人质,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伊朗人质事件。

伊朗人质事件对美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原本关系不错的两国,成为无法调和矛盾的死敌!



3579eb2a9cb921731bda13f7326a2590.jpeg
这时,中东另一个独裁者萨达姆坐不住了。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一打就是八年。霍梅尼在两伊战争期间,将大部分私人资产收归国有;伊朗经济的85%由官方及半官方掌控,伊朗伊斯兰基金会和革命卫队控制着大量经济利益,普通群众的生活将陷入困顿。

1988年夏,两伊战争结束。几乎同一时间,霍梅尼以“秘密指令”的方式,将关押在监狱的人民圣战者组织,左派阿拉伯突击队员、游击队成员,全部屠杀。

这次屠杀的人数超过12000人,死状极为凄惨,多以绞刑、分尸等酷刑被害。

大多数成员被杀害后,相关组织直接土崩瓦解。

1989年2月,霍梅尼又要求全世界的穆斯林处死《撒旦诗篇》的作者——英国作家萨曼·拉什迪,导致英、伊两国关系迅速恶化,伊朗为此于同年3月宣布同英国断交。

按说战争结束,霍梅尼应当快速领导人民重新投入生产,恢复国家与社会正常秩序。但他却反其道行之,进行了一场秘密屠杀,并大肆向全世界鼓吹宗教言论。

难道他是疯了,亦是想把全体伊朗人民往死路上带?

答案绝非如此……



e912c0d38296c30af246ef11982a7bf4.jpeg
霍梅尼一手推翻巴列维王朝后,他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将宗教凌驾于社会秩序乃至国家法律上。若不是萨达姆率先一步发动两伊战争,或许要不了多久,这个宗教狂热者便会煽动带领成千上万名信徒冲向伊拉克。

“为了将他的宗教思想传播到其他地区,霍梅尼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这是如今学术界共同承认的一个论点。

但两伊战争的惨败,让霍梅尼不得不接受现实,用他本人的话说“被迫吞了一杯毒药”,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的痛恨和不甘。

而两伊战争后期,因为伊朗国内经济被宗教组织把持,反对霍梅尼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还有不少伊朗国内的组织调转枪口,帮助伊拉克。

巴列维王朝的倒台就是前车之鉴,霍梅尼认为战争的失败与这群“卖国贼”脱不了关系,一场以“秘密性质”的大屠杀便在所难免!



2d1d739bfa828d0b83d35ff904687b66.jpeg

好在不久,霍梅尼便因病去世,饱受革命和战争摧残的伊朗人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但霍梅尼人死了,他留下的“政教合一”理论却被继承下来。现今伊朗国内现状极为混乱不堪,前有苏莱曼尼被“斩首”,后有什叶派和逊尼派无休止的纷争。

一个霍梅尼死了,无数个霍梅尼又站了起来。

伊朗局势依然如此糟糕,但借用香港电影里的一句经典台词:“阿伟已经死了,你挑的嘛,偶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楼主
武三省

关注0

粉丝0

帖子2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