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帖
首页 南美洲华人 阿根廷华人 总统米莱太疯狂!阿根廷何去何从?

总统米莱太疯狂!阿根廷何去何从?

2024-11-10 23:45:27 评论(0)
‍‍        ‍
阿根廷疯狂与迷茫‍
壹 疯狂的新领导前段时间,阿根廷可是小小的火了一把。为啥?就因为他们新上台的那个领导人哈维尔·米莱,这家伙从个人形象和精神状态上看,简直就跟特朗普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似的。         
米莱是个经济学家,而且还是那种绝对的自由派经济学家。他坚定地认为阿根廷之所以穷,就是因为政府的存在。所以,他一上台就搞出了好多看起来奇葩得不得了的政策和设想,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把政府给拆了。
001b0f4a4668adf1dee01b99eda7f03f.png 哈维尔·米莱 (图源:视觉中国)他把政府部门从原来的十八个直接砍成了九个。你瞧瞧,就连教育部都给砍掉了。不过,这可不是说阿根廷人就不能上学了,而是把教育给私有化了。能上得起学你就上,上不起那就拉倒。再看看卫生部,公共卫生问题,政府还勉为其难地管一管,可至于医疗,那就不好意思了,能看就看,不能看那就只能遵从上帝的旨意,提前去跟上帝开人生恳谈会,该咋咋地。而且,这还不算完,米莱先生一上台,立马就宣布把阿根廷的货币比索给贬值了百分之五十。这么一来,阿根廷比索的官方汇率再次进入了除了废纸类型货币之外最不值钱的那一档。大家注意,这是官方汇率。为啥我要强调这个?因为我个人觉得他这么做是有理由的。    就像他承认毒品持钱合法一样,在阿根廷,这些事儿本来就管不了,那与其耗费有限的政府资源在部分区域保持管制,对于米莱来说,还不如干脆就承认这些事儿的存在。 13684ffa5f22dbe6c4ea7de4ff132da8.jpeg 阿根廷比索 (图源:视觉中国)就拿比索这事儿来说吧,我为啥一直强调是官方汇率?因为比索这次调整,虽然看起来像是贬值了,但实际上,黑市的比索价格老早就到了一千比索兑一美元了。 米莱的政策其实主打的还是那句话,承认。对汇率的承认也许有利于阿根廷的货币财政体系的重建和恢复。为啥这么说?因为压低比索官方汇率可以遏制黑市的泛滥,有效缓解阿根廷国内商品流通的困境。 我看过一些报道说阿根廷当天商品价格飞涨一倍,这纯粹就是瞎扯。啥统计能在一天之内就把全国的商品都统计完?实际上,就是进入价格指数的那些统计商品的批发价涨了点而已,对老百姓的影响其实不大。为啥?因为按照官方汇率出售的商品,以前老百姓也买不到。有些人就用四百比索对应美元的价格去套购商品,然后拿到黑市上,用一千比索对应美元的价格涨二点五倍卖给老百姓,或者出口换美元。 官方汇率调低之后,就能有效地压缩这些所谓有本事的人的套购空间,从而遏制腐败和黑市交易,缓解阿根廷国内物资紧张和物价双轨制的问题。 那这里面的阻力有多大?啥人是阻力,啥人在渲染这事儿不好、有问题?这个问题,大家仔细想想,就能有答案。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米莱也很清楚,以阿根廷国内的形势来看的话,保持比索的存在,就可能把未来的一些套利空间还给那些有能量的人。 他把汇率调低,其实可能也是为了买入美元,为后面的去比索化做准备,全面使用美元。    不过阿根廷国内的那些大牛们再牛,也不至于牛到能替美国人去改美元汇率吧? 所以,米莱这事儿干的其实就是主打一个承认之后没办法的办法。而对于打击黑市的角度来说,普通民众其实支持的概率还是很大的,甚至比原来想象的反对声音要小得多。 作为一个上台才仅仅两三个月的领导人,米莱这直接一把掰到死的节奏疯狂不?那肯定疯狂。阿根廷人知道他疯狂不?知道。为啥知道?因为有一本写米莱的书,就叫《疯子维尔》。 2add953f6be9f89a21246e30491d4946.jpeg 坐在药上的患者 (图源:视觉中国)米莱不为人知的生活和他进入阿根廷政坛的经历,在阿根廷那几乎是街头巷尾人尽皆知的事儿。可他为啥还能被选上?根本原因就是阿根廷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或者说阿根廷人实在是太憋屈了。 那个憋屈的程度,就跟一战之后的德国人和解体之后的俄罗斯人似的。他们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国运,可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之后,那种集体的渴望就特别强烈。 他们宁可选择相信一个疯子,常规疗法都没用了,干脆哪儿疼就砍哪儿。从经济上来说,这就叫阿根廷的休克疗法。贰 辉煌与困境阿根廷曾经可是世界著名的少数几个从发达国家成功发展成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在 1880 年到 1930 年这五十年时间里,阿根廷曾经是全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出口能占到全球的第五名。    那时候,阿根廷富得都能跟美国比试比试。那个年代,欧洲人要是说谁有钱,就会说:“诶,你这个人怎么跟阿根廷人似的那么有钱?” 这就很有点今天中东那帮人给咱们留下的刻板印象,就是看见那模样,就觉得有钱。有钱的人穿他们那一身儿就一点儿都不违和。其实,你还真别说,中东那帮人和南美这群人,比如说阿根廷,他们能这么有钱,还能得到一样类似的评价,那还真有相似之处。他们的富有都是来自于自然的馈赠。中东咱都知道有石油,那阿根廷是咋回事儿?特简单,也是老天爷赏饭吃。阿根廷这个国家,从地理上来看,地势平坦,气候温润,降水充沛,那是非常适合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土地肥沃、水草丰满的拉普拉塔平原为阿根廷的农业提供了发展的基础。阿根廷在这个基础上,就发展起了世界屈指可数的畜牧业和种植业。阿根廷的牛肉、羊毛,还有小麦这些农产品的出口让阿根廷变得非常富有。这种富有也反过来形成了国家的权力,牢牢地掌握在占有这些生产资料的人群手里。具体是什么人?就是农场主和带着资本来的一些新移民,他们过来当农场主。 dfe8921dbc1b1a5be77887517796f9db.png 阿根廷布首都宜诺斯艾利斯,养牛商人指着即将出售的牛(来源:搜狐-南美洲爆发蝗灾,控不住会影响中国人的餐桌 )   与此同时政府拼命地降低关税,去推动贸易的发展,还拼命地降低移民的门槛,不断地引入德法各国那种欧洲白人。这在当年那可都是高净值和高素质的人口。    有人就开玩笑说,在19世纪末,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主要看它的“含昂量”,就是昂萨那个昂。这就是当年阿根廷自由经济政策的 1.0 版本。 这个版本下的经济发展起来看起来很美,但是也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像你刚才看到的一些政策啥的,没怎么提工业。 阿根廷当地的经济就有这个问题,产业结构特别单一,工业占比比较少。还被无限趋近于零的进口关税给砸得晕头转向。那硕果仅存的那一点工业,主要也是跟着农业和畜牧业屁股后面做加工的。说白了,老天爷赏的这碗饭吃起来太容易了,谁还去费劲搞工业,躺着不就好了。叁 经济危机下的阿根廷可当世界发展到 1930 年的时候,噩梦就来了。啥样的噩梦?就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没有工业化导致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由这样的问题引发的国内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也分两方面。一个是外因,从全球的环境来看,经历了一战之后十年的扩张型货币政策,各主要经济体滥发货币的弊端终于暴露出来了。1929年,以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五为信号,全球大萧条被正式推向高潮。这个时候阿根廷一下就难受了,为啥?因为他们出口的主要是农牧业产品,可欧美各国老百姓穷得叮当乱响。拿第一富豪美国人来说,他们自己奶农生产的牛奶都不能够按照成本的原价卖给奶商,所以只能往河里倒。至于大萧条里面,胡佛村之间的难民还饿死了成千上万。这事儿今天很多人都不知道了。这股子劲儿,随着后来德意日法西斯上台,最后世界大战打起来了。欧洲那边,包括我们亚洲这边,打得尸山血海,人类历史上都没见过死那么多人的时候。 那哪还有那么多人那么多钱去买阿根廷的农产品?所以阿根廷的经济就开始出现问题了,出口就没了。另一方面还有个内因,就是工农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刚才谈到了,阿根廷的地理环境太好了,他们的农业畜牧业非常好,发达不发达的咱不好说,但是经济效益特别好,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农庄经济体系。      1a413903040c8d97609b472bc8983480.jpeg 牛群在农田里(图源:视觉中国)那么阿根廷很多的工业,也是延伸着这个农业的路径依赖在走的,说白了就是加工业了。那这时候就有个问题了,或者说很多南美国家都遇到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资本更愿意投入那些相对来说更容易盈利的,更直接简单的短平快的项目上去,不愿意做长期投资。那么南美洲的农庄和农产品加工业比其他的工业类项目更容易获得投资。那么自由经济农庄的这种形态?你说它一定是为了压迫老百姓吗?这个不绝对。天生说我人生目标就是当王八蛋的人有,但是少这么干的,历史上都赫赫有名,比如说萨达姆那个儿子乌代这种人。你看阿根廷,即使后来军政府那些人也没说恶名昭彰到这个程度。但是在遇到外部经济衰退的时候,农场主们一定不是优先考虑民众的利益的。 那么到三四十年代这种全球经济危机之下,阿根廷的底层民众就很自然地实际上被放大了压迫,底层民众的日子越来越苦,民众就出现了一些期待政府能够出来管一管的呼声。肆 贝隆夫妇所以后来阿根廷就出现了一对传奇政治人物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你现在听到的BGM叫做《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中文翻译:阿根廷,请别为我哭泣),这首歌出自音乐剧《艾维塔》,讲的是阿根廷当时的总统夫人艾维塔·贝隆,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贝隆夫人。    4612eea3f2c32c1ff0292975a3eaaa24.png 艾薇塔·贝隆(图片来源:百度百科)贝隆夫人的妈妈,来自于阿根廷的一个乡村,是个裁缝。在阿根廷这个天主教国家,她作为巴斯克人未婚,和一个农夫生下了五个私生子女。 那么小姑娘艾维塔这个原生家庭的出身,肯定算是阿根廷社会,不管放到哪个社会都是比较底层的一个人了。在15岁那年,亭亭玉立的她来到了首都维诺斯莱西斯。那么这个没有学历,没有背景,也没有钱,还没人管的,有且只有美丽的小姑娘,为了吃饭,为了生存,就业的选择就比较窄了。所以,我们比较委婉一点说,她就流连于歌剧院、酒吧和旅馆之间。我插句题外话,我早先讲别的内容的时候提到过一嘴,就是每当有人说阿根廷,巴西的足球发展得很好的时候,我就会跟别人讲,其实这种好恰恰反过来论证了他们的国家系统性的不行。因为阿根廷和巴西的阶级固化到了一个非常细致和紧凑的程度,所有以农业为基础的这种国家都会这样。那么这种社会结构,就是男的踢球,男的搞体育,女的就是看谁漂亮,参加选美,最后靠这个,只有这么一个上升路径。当然了,我们都知道,像艾维塔这种能够在这条路径上成功的人那是非常少见的案例。当年,实际上就是艾维塔在工作中认识了青年军官贝隆,而且贝隆还真是爱上她了。他们两个的故事很传奇,但是具体怎么回事儿,咱们再说。她就成为了贝隆的第二任妻子。      a8b2f748c30e9376263e00769efc5c43.png 贝隆夫妇每当讲到这里,我要感叹三件事儿。第一个,颜值即正义,这个事儿真的不是开玩笑。第二个,欧美的宣传系统是真他妈强大。第三个就是大众情绪是真的特别容易被塑造。咱们一条条说。首先,贝隆夫人确实长得甜美,甚至年轻的时候有单纯的意味。这种美貌征服了贝隆将军,让他扶摇直上,也征服了阿根廷人,甚至是全世界。 但是你想想看,一个单纯的美少女可能征服一个军人吗?尤其是那种有权利而且是很成熟的军人吗?那你回头一看,艾维塔这个人,她的心机和她能够给贝隆将军提供的头脑上包括其他方面的帮助究竟有多大?但是通过后来音乐剧和电影里面,贝隆夫人真的被塑造成了一个小家碧玉,单纯的美女,逆袭之后感动了整个国家,就全世界的老百姓都爱看逆袭的剧是吧?作为小人物能爬上来,甚至到今天贝隆夫人依然在感动很多很多世界上的人。可见西方的宣传真是特别厉害。伍 政治分裂与贝隆主义当然了,提到她这个人设,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充满反差感的塑造了,也就是她和她的丈夫贝隆将军所推崇的东西,贝隆主义。我们刚才提到过,阿根廷在1930年之后,经济开始出现了衰退或者说崩溃,事实上不止于此。因为在1930年阿根廷国内的经济紧张的这种趋势之下,是爆发了军事政变的。新上台的政府还搞了一个名词,就是通过最高法院弄一个后来式的承认,叫“实际政府”。     这个其实算是阿根廷军政府的一个发明创造,被后来不少类似的人给学了过去。南美洲不是竟有这种军政府吗?此后的这种阿根廷历史,由于习惯性的选举失败,所以被称作叫臭名昭著的十年。1943 年,阿根廷国内政治陷入了进一步的分裂。这种分裂我简单说几句。 就阿根廷的外交,其实有两个传统和两个当时的新趋势。两个传统是英国经济的决定性影响力和在欧洲的战争问题上保持了中立持续的。那么这两个问题的内核实际上是什么?是我们刚才提到过阿根廷,它是以移民建立的一个农庄,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形态这个来决定的。 阿根廷虽然传统上是南美的西班牙裔的后代,比如巴斯克人,但是他们吸引了大量今天我们看到叫昂萨人群的移民。 那他们的出口又主要是通过英国向欧洲出口农产品,所以传统上他们确实需要保持中立的。 但两个新趋势也出现了,一个是新崛起的美国在利用二战冲击英国的这个全球领导地位。这是从 19 世纪末美国提出了所谓的“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门罗主义,而且通过美西战争打飞了西班牙人在美洲的力量之后开始搞的,学术上也叫做泛美霸权。 7d3e7620c02e4f9e384f4df281c1b2bb.jpeg 战争中的北美(图源:视觉中国)另一个趋势就是日本在 1941 年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美国开始基于这个泛美霸权,要求美洲国家同时对德意日的轴心国宣战。 而阿根廷此时就非常尴尬了,因为什么?因为实际上从 1939 年英国和德国开战之后,阿根廷就因为各种原因向英国询问过,是不是需要我也向德国宣战?     那么当时英国人什么态度?很简单,英国认为,阿根廷是重要的粮食和农产品的供应方,为了保障供应,避免阿根廷的运输和供应链体系卷入战争,从而被德国人袭击,比如海上的航运,那么阿根廷应该像历史上一样严守中立。所以阿根廷政府方面保持了对美国要求宣战的一个拒绝。当美国通过施压和渗透,尤其是在 1943 年以后,轴心国的颓势越发的明显,阿根廷国内也出现了所谓中立派和加入同盟国派两个不同的主张。 于是乎,在1943年的6月,在对选举结果不满,对未来的全球格局、战略这种思考和不同派系利益之间的平衡分别出现了裂痕之后,阿根廷再次爆发了一个叫“四三革命”,其实也是政变了。贝隆,参与了这次的行动,但他登上总统宝座却没有这么容易。这是因为他在国内的政治倾向上属于英国、美国之外的第三派。 当然了,他自己的主张也叫第三种道路,叫既不添美也不贴苏。或者说,贝隆这个人有一点左派的味道了。为什么说是味道?我先给你介绍他的政策。他在当劳工部长的时候,长时间推动了阿根廷的劳工福利政策,确立劳动法,包括去搞了一个集体谈判权的一个确立,农村的劳工条例,还把退休制度从体制内延伸到了商业雇员。但这些政策和配套的财政方案、税收案,激发了高收入人群、商业部门以及试图取代英国成为阿根廷的经济天主的美国人的不满。贝隆因此在 1945 年政变后被逮捕。不过,也是在这一年,他和 26 岁的艾维塔结了婚,并且由于劳工团体的支持,很快被释放,还在 1946 年当上了总统。 这时候很多人会想,这个人可能是一个反美斗士是吧?你往后看。那么到这时候出身他开始和出身底层的贝隆夫人共同推行他们的贝隆主义,也就是所谓的高税收、国有化,没收外资。孤岛经济政策下,提高福利,给工人阶层发钱的这么一个政策。不过,他这些政策可能并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左翼,一些人甚至认为他的政策倾向于纳粹的公团主义的。事实上,贝隆和纳粹和法西斯也确实关联比较多。他在 1938 年到 1940 年是阿根廷驻意大利大使,他跟墨索里尼有非常多的接触。在二战之后,阿根廷也接纳了非常多的德国和意大利的纳粹分子。说到这儿,其实即使我们不去探讨法西斯、纳粹主义以及公团主义之间的联系、继承关系,或者阿根廷农庄经济模式与法西斯纳粹之间的纽带关系,贝隆夫妇排斥外资的孤岛政策下,名义上的私有制系统与真正的左翼也至少是貌合神离。    至于贝隆夫人,她经常去贫民窟拍照,被英美各国标榜为正义天使,但另一方面,她长期以来都是高端奢侈品牌凡克雅宝的大客户。大家可能对这个牌子不太了解,这么说吧,去凡克雅宝官网看看,随便挑一件珠宝基本没有一万块钱以下的,高档珠宝还不是定制级别,动不动就几十上百万,而这些可能都是贝隆夫人看不上的。贝隆夫人在 1952 年去世时只有 33 岁。她的一生,特别是在阿根廷的逆袭故事非常励志。但如果她保持健康,她的经历是否还会被欧美当成童话故事宣传,她的风评是否还能保持高分,其实有待商榷。贝隆夫妇留下的政策割裂和混乱,极大地伤害了阿根廷国家发展的基础。在贝隆夫人去世三年后,贝隆将军因国内巨大矛盾被政变赶下台,军政府接管后同样无法解决阿根廷国内的一系列问题。陆 贝隆之后的阿根廷到了 70 年代,贝隆将军被迎回阿根廷,再次当选总统。民众知道贝隆搞经济乱七八糟,还腐败,但他给民众带来过一点好处。与希特勒不同,贝隆没有向外扩张掠夺资源以购买民意的能力,而军政府经济无能、腐败,也给不了民众好处。贝隆重新上台时,面对的是更加混乱的局面。他回国时,50 万人去机场迎接,但支持者的不同派系却打了起来,死了几十个人。重新上台的贝隆将军也认识到自己之前的政策存在很大问题,于是开始调整策略。从1955年贝隆下台到70年代他回来,这中间他的心态有了很大变化。他的政策不再纯粹迎合劳工阶层,也不再彻底排除外资,积极参与拉美的一体化,阿根廷的经济有所恢复。1971年阿根廷的实际负债率是317.47%,在贝隆的努力下,他在任时下降到了156.09%。可惜时间不等人,1974年,80岁的贝隆去世。他的第三任妻子、时任副总统伊莎贝尔继承了他的职务。伊莎贝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为了弥补自己行政能力、经验和威望的不足,甚至想把贝隆夫人艾维塔的遗体运回阿根廷,作为自己的政治符号。    b751dfee7bfabda36e879bc8ca8abb05.png 伊莎贝尔发表演讲(图片来源:搜狐-伊莎贝尔·庇隆:世界首位女总统...)但两年后,也就是1976年,她也被军方赶下了台。 1982年4月2日凌晨,英属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三里港出现大批阿根廷士兵,岛上驻守的200多英军在总督带领下投降。夺回这个距离阿根廷只有500公里,但对英国来说却是万里之遥的小岛,对于面临着通货膨胀 600%以上的阿根廷军政府来说,是一剂民族主义的强心针。时任阿根廷总统加尔特里认为,凭借自己的20万陆军、大量法国进口的幻影战机、超级军旗战机以及全球海军的新航母,自己并不比堪称史上最弱、已经没有全球殖民地的联合王国差多少。考虑到后勤补给压力的巨大差异,加尔特里更有信心在马岛给自己赢上一笔。他甚至认为英国人很可能因为自身虚弱不会反击,顶多在联合国骂几句。事实上,随着英国全球影响力的衰退,有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当时英国甚至有可能直接把马岛还给阿根廷,名义上的理由当然是正义的,英国不再需要保留殖民地,尤其是对曾经的“小兄弟”阿根廷。但实际上,13000公里的距离让英国鞭长莫及,补给吃力。然而,被人偷袭和主动放弃还是不一样的。英国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可不是软柿子,她决定翻箱倒柜也要跟阿根廷拼一把。因为英国从全球衰退的过程中,国内同样充斥着悲观和愤怒的气氛。经历了全球石油危机,英国此时也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潭。阿根廷人想转移矛盾,英国人也并非一帆风顺。偷袭和占领马岛的行为激怒了英国民众,撒切尔夫人此时成为了众望所归的英雄。如果她不反攻,那就成了卖国贼,估计得被扔进监狱。撒切尔夫人立刻宣布动员,48个小时之内,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完成了动员,拉上了自己仅存的两艘准备卖给印度、澳大利亚的航母,还带上了几十架舰载机,组成了一支111艘舰船的特混编队,其中甚至有46艘是商船负责补给。当今英国国王的弟弟安德鲁王子当时更是作为战斗机飞行员跟在了队列中。美国方面的报纸报道,英国这次远征直接用上了刚上映的《星球大战》的名字,叫“帝国反击战”。     到了5月2日,英国的潜艇发现了阿根廷海军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 3f60758faf3606dad4a567ca362abdee.png 阿根廷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这艘战舰很有意思,它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候跑出来的幸存者,后来卖给了阿根廷人。但这次它不幸运了,英国的潜艇发射了二战时期的存货鱼雷,迅速击沉了这艘二战时期的战舰。这一行动最大的意义是阿根廷海军直接怂了,他们“弃海保船”,从此躲在军港里,基本没怎么出来过,把制海权让给了英国人。每次看到这儿,我就好奇地去查一下阿根廷的内阁有没有人姓李。但是阿根廷的空军却并不怂,他们在5月4日甚至击沉了英军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这让英国方面也大受打击。此后,阿根廷空军保持着飞蛾扑火的气势,用107架飞机的损失换来了一艘巡洋舰、一艘护卫舰、两艘驱逐舰的沉没和5艘护卫舰的负伤的战绩,这相当于英国全部的主力舰将近一半。但是失去了制海权的阿根廷根本无力给马岛上的1万多守军提供补给。本来就缺乏训练的阿根廷陆军几乎是一触即溃,他们甚至都没想过英国人真的会跑这么远过来,所以看到英国陆战队登陆的时候人都傻了。屋漏偏逢连阴雨,阿根廷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极端恶化的情况。联合国首先做出了决议,要求阿根廷立刻退出马岛,实际上站在了英国那一边。撒切尔夫人在联合国的表态非常重要,她说:“如果世界上众多的领土纠纷和争端都不按照谈判而是战争解决,那么这个世界将永无安宁。”    大量存在领土争端的国家开始倾向于同情英国。同时,英国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又是美国和法国的盟友,他们的优势进一步放大。北约集团为英国提供了战略级的情报援助,而法国则直接告诉阿根廷没有自己的国防工业会有多疼,因为阿根廷方面的战机和导弹基本都是从法国买的。法国为了帮助英国,停止了向阿根廷出口之前屡立奇功的飞鱼导弹,原本计划交付14枚给阿根廷,最后只有战前的5枚给了他们。为了防止阿根廷能得到这种武器,法国人连阿根廷邻国秘鲁定的8枚导弹都推迟了交货时间。美国人更直接,他们一方面停掉了一切出口给阿根廷的军事物资,冻结了所有银行对阿根廷的担保和贷款,并且给英国提供了一个距离马岛只有5000公里的军事基地,帮助英国做补给。同时,美军给英军共享了大量的战场情报,像刚才提到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就是美军发现后告诉英国人,让英国人的潜艇去那儿逮。这场仗打到这儿其实也没什么打头了。到6月14日,实在无力以一个农业国对抗整个北约乃至于整个西方世界的阿根廷宣布失败。顺带一提,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到现在两国就马岛问题都没有达成最终一致。虽然加尔提里在第二年就由于这场失败的军事冒险而下台,但没有任何一个阿根廷领导人敢去放弃继承自西班牙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0d48ac1ae3b7597757174217c8452e7d.png 马尔维纳斯群岛位置图(图片来源:网易-中国支持马岛主权! …)    而在多年以后,这里被发现有600亿桶的石油储量之后,这种共识就更不可能达成了,因为好处太多了。 军方的这次失败让阿根廷的军政府无以为继,这种政治模式不行了,因为人们不愿意再接受军方的统治。大家觉得,留着军方是因为觉得他们好歹能打一场胜仗换来胜利。说难听点,要是真有抢劫的本事,咱也可以跟着干干纳粹那一套。但现在这么废物,就赶紧滚一边去。于是,阿根廷进入了所谓民选时代。柒 民选时代的困境但是,民选真的对阿根廷就是好事吗?阿根廷真的就能好起来吗?事实上,民选政府更无力面对阿根廷国内的复杂问题。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根本上阿根廷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而农场主们、军人、政客和商人作为既得利益群体,在各省份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阿根廷的选举制度又决定了总统必须迎合民众才能获得选票,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民选总统都必须保留贝隆主义色彩的福利制度。 b3971a2f18a0fb827574cf9630b8bc1e.png 哈维尔·米莱在投票前向支持者致意(图片来源: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为什么?因为民众得到过好处了。    上一个人给了,下一个人不给,那民众肯定不选你。只有给更多好处,民众才会选你。所以阿根廷政府的开支永远庞大,而且实际上不断扩大,但征税和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能力又不够。阿根廷的政府开支往往需要加大债务规模,总统、选民和既得利益群体之间是一个互相掣肘和互相对抗的状态。国家经济和整个国家就迅速进入了一个死亡螺旋。捌 经济崩溃之因关于这个经济和国家成败的问题,我先说一个角度。就像前面提过的,阿根廷成功靠的是各种低门槛吸引人。当然,如果你是一个相对自由主义的人,可能会反过来问,如果不去看阿根廷和世界,就看我们中国,大城市的落户政策是不是错的?是不是我们应该像阿根廷一样直接搞随便进,彻底拆掉各地的户籍政策和福利政策的差异?现在我要颠覆一下你的认知,或者不是说复杂化,而是综合一下你的思维。阿根廷失败的原因,明面上看起来跟经济政策有关,但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区域、任何一个人的发展都是受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因素所制约的。也就是说,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是匹配。只有从这个视角去看阿根廷失利的原因,才会揭示出它真正的原因。我们用最简单通俗易懂的说法梳理一下阿根廷经济的崩溃过程,实际上就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从地理环境优劣势开始说,国土面积并不大的阿根廷,它的耕地面积是美国将近两倍,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这给阿根廷赋予了丰富的农业资源。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巨大的资源优势如果不能够顺应时代调整,转化为新的优势,那往往就会坑害国家本身。阿根廷没有在20世纪初的时间窗口,在全球环境尚可、维持本国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推动工业化,牺牲一些眼前利益以谋求长远发展。其政府管制能力的不足和执政的短视,直接导致了大萧条时期阿根廷被甩下了车。    fa04dea3480dcd017726f27e7de3464e.png 二战其实给了阿根廷一定的机会,在战争过程中,阿根廷的远战区工业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虽然主要是轻工业和纺织业为主,但后发的工业国都是这么个路径,也没什么不正常和奇怪的。但是贝隆夫妇的执政,实实在在地把阿根廷带出了常规的发展轨道。因为在1950年这个时间节点,实际上是二战之后美国替英国成为世界霸权的过程里,美苏双方对立,阿根廷选择两边都不搭理。这个事儿还好,但同时这个时间点也是全球化的起点,各个国家这时候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全球化的链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贝隆夫妇的政策是什么?没收外资,赖掉国债,提高关税。没收外资,直接让全球资本把阿根廷当成了弃儿;赖掉国债,让境内外的债权人目瞪口呆,同时透支了阿根廷的国家信誉;提高关税看起来保护了本国的工业,但实际上你提高别人的关税,人家也提高你,这就是贸易战。阿根廷是靠出口农产品获得外汇的,这一下出口也没有了,外汇也没有了,财源全部走向枯竭,新增的资本也没有了。贝隆将军看起来热热闹闹的福利政策和发钱行为,说白了就是先来一明抢,然后分点汤给大家。我不是说给老百姓发钱不对,关键是你这个打法是一锤子买卖,发到没得发了,自己也就该回家了。实际上他也确实是这么下去的,但是他在全球化的前夜带着国家主动从车上走下去。贝隆夫妇给国家留下的是巨大的隐患和麻烦,最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因为缺乏工业化所积累的生产能力和资本,导致没有赶上20世纪后半段最大的经济快车之一。中国的复兴极大地刺激了全球产业发展的活力,推动了全球的协同发展。赶上这趟车的国家从各个不同角度都得到了巨大的好处,没赶上的就失去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发展机遇。    而且对于过去阿根廷那几十年来说,更要命的是地缘政治的魔眼死死缠住了整个南美洲。因为美国控制了巴拿马运河,让大量贸易不再需要绕行南美洲,横穿了南北美之间的海路,将南美洲阻隔开来,同时也让美国的海权优势彻底锁死了南美各国的贸易路线。直到中国开始开启“走出去”战略,亲近南美各国,包括阿根廷在内,尝试重新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但在这中间很多年,他们都不得不顾及到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掌控所形成的经济优势和美国的泛美霸权的地缘政治压力。包括阿根廷在内,南美各国经济在这种环境下还要应对历史积累下来的国内矛盾、债务、产业结构等问题,可以说是举步维艰。而霸权主义的收割让后发国家发展难以突破,明明是金融经济的收割,还要被西方经济学家形容成因为人性和政治惯性造成的中等收入陷阱,可谓是异常歹毒。玖 阿根廷的迷茫顺带一提,在全球范围内,到今天,即使美国人不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当然这不可能),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统筹规划全球的协同发展。而在一个国家之内,为了保证国家整体利益,有责任感和有能力的政府会全力以赴地搞这些看起来短期利益不那么好的协同化发展。实际上我们看待历史也是这么看的,像阿根廷政府就比较短视。而在中国,协同化发展包括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补偿和补贴性质的转移支付,也包括绝不落下一个的精准扶贫。而这些工作在我们所说的这个时代,没有一个全球性的政府可以做到。我们的国家在眼前的全球环境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困难,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国家一直在努力,持续了很久,从未放弃,前途光明。 纵观阿根廷的历史,由于政治上没有稳定的环境和自主的宏观规划,政策短视,缺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措施,从期限性地模仿英美的成功案例失败,到盲目而极端地冲向民粹主义,发现不行就赶紧跑回军政府,最终因为一场颇具意外色彩的战败,整个国家的前途陷入了死亡螺旋和迷茫中,十分让人唏嘘。这种长期的失败所导致的阿根廷在洼地里徘徊不前,变得越来越像习惯性的失败。而一个国家和一个人有点相似,最怕的就是习惯性的失败,我们的人生也一样。你可以失败一次两次,但不能一直失败,否则你会垮掉。很多人可能想问,阿根廷应该怎么办?我不是阿根廷人,替他们想办法是不是有点扯淡?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要知道的话,我就去当阿根廷总统了。    问题的关键是阿根廷人也都不知道怎么办。但为了至少不在原地打转,为了避免永远得不到正反馈,最后要么死亡,要么疯狂。基于阿根廷没有能力对外疯狂,我们就看到了阿根廷今天的疯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楼主
广赢

关注0

粉丝0

帖子1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