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论坛
其他
充值积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总站
美国
加拿大
新加坡
日本
迪拜
澳洲
泰国
越南
新西兰
马来
意大利
英国
德国
法国
西班牙
首页
本地服务
房屋出租
求职招聘
新闻资讯
登录
用户名
UID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帖
好友
帖子
收藏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腾讯QQ
微信登录
首页
›
华人街
›
华人文化
›
作家沈大成:笔下世界像达利的画 曾预言疫区魔幻生活 ...
收藏
0
0
分享
返回列表
作家沈大成:笔下世界像达利的画 曾预言疫区魔幻生活
[ 复制链接 ]
2020-2-26 14:21:32
评论(
0
)
作家沈大成偏差5度的世界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毛翊君
发于2020.2.17总第935期《中国新闻周刊》
街区四处装着感应喷头,随时监测人群密度,然后计算出合适的频率,把消毒药水尽最大可能地喷洒到每个人身上。这样的喷洒,会出现在人们等交通信号灯时,也可能在餐厅吃饭的瞬间。新一代人在这沦为疫区的城市里,成长为青年。
还有神出鬼没的针头,从墙体、桌椅甚至是树干间冒出来,有个声音说,“验血,请不要动。”无人驾驶的警用医疗车忽然冲过街区,把验血不合格的人抓走。感染者被机械装置牵制住,被送去哪里,将如何处置,人们不得而知。
作家沈大成在小说中,写到不断变异的病毒,以及在其间生存的人。这篇名为《盒人小姐》的小说是她几年前写的,如今读来,别有一番感触。70后的女作家沈大成一直在文学刊物《萌芽》上,经营着“奇怪的人”专栏,写奇奇怪怪的故事。故事附着在真实的社会里,人物是普通又庸常的人,情节的走向会超乎常理。
她会去构建虚假空间,16个诸如此类的故事,集合成了她新的短篇小说集,她起名叫《小行星落在下午》。她觉得下午是会发生奇妙事情的。在上海的文学圈,她是一个崭新的名字,跟圈子保持着某种距离,但已经凭借两本书中难以名状的独特风格受到关注。作家朋友btr为她的写作找到一个分类——“造景文学”。曾有人把她作品定义为反乌托邦或者科幻,她都不太认同。她怕这样的定义不严谨,产生冒犯。确实很难用既有的术语概括她的文学风格,超现实主义?荒诞现实主义?都不准确。那些小说里有一点达利式的梦境、一点卡夫卡式的困境,同时具备古灵精怪的清浅妙想,以及底色里四处弥漫的无尽怅惘。她的作品像一个恶作剧,又同时是一首悲悯的诗。
就像沈大成这个笔名,来自于上海一个糕点品牌,又像一个无聊本分的中年男人的名字,其中却藏着一个每天奇思的女作家,写逻辑的迷宫,现实的变形。而她自己,则在平凡无奇的日子里,奇怪又自洽地生活。
偏差5度,是能够接受的虚幻
近些天,沈大成没有去《小说界》编辑部上班。疫情让她只能待在家里,也有些无心写作。多数时间她都在刷新闻,焦虑感停不下来。
那篇关于疫区的故事《盒人小姐》,没有这么具象的恐惧。主人公在忧愁自己的爱情,因为喜欢的女孩忽然把自己的身体放进了一个透明的盒子里。这需要通过一个植入手术完成,此后身体和盒子就永远成为了一体。这是金钱才能换来的保护壳,一种身份的象征。沈大成想到的是,盒里盒外成为两个世界,在这个社会环境里隔阂了人与人。另一个灵感的源头,是现实中无处不在的摄像探头,让人们在城市里无所遁形。
她创造的人物几乎都没有名字,场景基本是现代都市,分不清是什么样的国家,似曾相识又有些陌生。在设计里,她想让一切变得普遍化,去掉特别的标签,就像调取了各个城市的中位数。她曾经听同事讲述梦境,表述里只有人和人的关系,没有任何具体的信息。她发现,这个方式可以让任何一个地域的人都无障碍地理解故事里的场景。
2005年,她的第一篇微小说登上《上海壹周》。她用“沈大成”的笔名,写了一个名为《时间的灰》的故事,讲一条小巷里有一个很小的店,卖不同年份的灰,这像是不同年份的香水,顾客买回去可以嗅出那个时代独有的味道。
编辑跟她说,这种“都市聊斋”的题材不错。沈大成用自己的理解去写城市里奇怪的事,好多年过去,她始终这么写着。她发现自己好像不喜欢写特别真实的故事,即便写,也要加一个奇怪的梦。不扭曲一下现实,她是不舒服的。她相信,以后也会只喜欢这样的超现实。
在那之前,她一直是上海小职员徐晓倩,喜欢看拉美文学。她偏爱的作家都是些年纪较大才开始正式写作的人,比如波拉尼奥。她也欣赏马尔克斯,觉得每一句话都像榫头一样,精准地衔接前后文。她还着迷以大海为背景的小说,总是会翻看《白鲸》,还有《老人与海》《污船》。
这两年,她被波拉尼奥的《2666》和亚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吸引。她意识到,科幻小说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她为此尝试了写非人的故事。比如,有四只脚的天桥,忽然有一天拔腿就走,各个部门想办法追踪,看它去干什么。
有很长一段时间,她使用一套自己琢磨出来的方法:先设想一个和自己所处的世界基本一致的地方,然后调整一点数值,让社会的方程式错乱,之后就诞生了为这些漏洞重新找回平衡的人。她热衷于让他们制定新的社会公约,当新秩序和旧法则交汇时,一个故事由此发生。
幸运的是,这个办法屡试不爽。从那时候开始,她没有写废过什么,甚至有时觉得,这让她变得懒惰,似乎能按照这样的公式得到无穷尽的故事。可故事日益生长成相似的样子,这也让她开始谨慎。
她仍然偏好重置数值,但又不喜欢漫无目的又不真挚的虚幻。她确定,仅仅偏差5度,是她能够接受的虚幻。
在这个偏离的世界里,沈大成创造理想的肖像——人物有谋生的工作,分配收入时精打细算,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时会有些紧张;他们有主见,又不依据主见行事,因为妥协更方便;并且,常在新时代独自怀旧。她希望,“他们的智力达到了既能够认清处境,也理解自己的程度。”
她曾请作家朋友俞冰夏写了一篇书评,评论自己的小说《阁楼小说家》里主人公的小说。俞冰夏很认真地完成了。俞冰夏说,这世界上的作家大抵分三种,一种是出于对自己的爱而写,二是因强迫症而写,第三种则是为了崇高的幻想。在这评论中,沈大成重新认识了自己笔下的这个遁世者——是同时平均地拥有着这三种样貌。俞冰夏把作品中的人物评论出了真实感,在沈大成读来,是“用‘根深蒂固的怀疑论者’的论调嘲笑了一些真的作家”。
奇怪的普通人
沈大成一直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年复一年地重复。像计算机的程序指令,小学、中学、大学,上班,换了三份工作。她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生活,有点想不起自己学生时代的事情,好像并无大事,乏善可陈。甚至忘掉自己曾经是个班长,还是一次同学谋划聚会时提起来。安静、害羞,没有什么特别的,是她给自己的定义。
学生时代,她从来没想过写作,也没有真正尝试过。她喜欢看武侠小说,还有《三个火枪手》一类的小说,冒出过写打打杀杀故事的念头。她的父母都曾是公司职员,她印象里,母亲年轻的时候,常常跑到福州路的新华书店买书看。而父亲会从单位图书馆带回很多书,有时会说出“我喜欢孤独”的话。这些让她觉得,文学是那个年代的日常状态。
从上海大学工业管理专业毕业后,她没有想好做什么工作。广告公司在招聘,她顺利写出一套产品文案,成了一名职员。有十年的时间,她不断琢磨产品,像是一个思维训练,冒出很多奇怪的点子。
但她总是设想极端的坏情况——文案工作可能会越来越边缘,四十岁如果还是如此,价值何在,为此焦虑不安。2003年的时候,SARS暴发,老板跟他们说,要么裁员,要么减薪。她觉得漫长的未来变成了威胁。
两年之后,她开始给《上海壹周》写专栏,每周或者两周写一篇800字的小故事。那时,周围的同龄人都在讨论现实生活,柴米油盐、生儿育女,而她总在想象一些奇怪的虚幻的事,她为此产生了羞耻感。
责任编辑项斯微看着她的笔名“沈大成”——这是一家上海糕点的名字,而项斯微喜欢这家店卖的双酿团,把这个作者也想象成了这个样子。见面之后,却是一个瘦高的女人立在面前,风一吹过,裤管会像旗子一样鼓起来。
徐晓倩这个本名有一种标准制式的女性化,在现实的男权社会里总会遭遇某些固有的偏见。她自己爱吃沈大成的黑米糕,发现这名字不错,像个男性,写作的时候启用了这个笔名。
几年后,《上海壹周》要招聘一个编辑,问她是否愿意,她说好。进入报社工作,身边的人都在写作,讨论文学作品、写书评,创作变成一种日常,那种羞耻感才从她心里消失。
沈大成成了坐在项斯微前面工位的同事。看上去,沈大成保持着一种规律,也自认为能习惯一成不变的生活。她严格管理着自己的饮食,像严谨的科学家,不知道什么是奶盖,但每天下午一定要吃一种宜家的黑麦饼干,再配上一杯现磨咖啡。项斯微总像是听见一匹马在前面咀嚼。
后来,她们又一起去了《小说界》。2017年,项斯微作为责编,帮沈大成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屡次想起的人》。按项斯微的风格,要把书包装得花里胡哨。项斯微形容,即便是核桃,但包装要像草莓。但沈大成觉得,核桃就是核桃,不能骗人。
沈大成有自己的偏执。作家朋友btr跟她说自己的看法,这个书名太难记,但沈大成不改。那时,她一定要让笔下的人得不到完整的幸福,因为她坚信“遗憾的事会使人念念不忘,身上带有遗憾印章的人,是容易被屡次想起的人”。
在那个合集的第一篇作品《阁楼小说家》中,小说家的自戕式写作,是她敬佩的,写作最终使自己变成了无数的尸体。但那绝不是沈大成真实的状态,即便作品里影影绰绰有她现实中工作生活的痕迹。
她的工作,就是在编辑部读国内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然后编成文学杂志。之余的时间,沈大成每天匀速创作300字,每月完成一篇短篇小说。构思从早上开始,在地铁上打开手机,4站地铁,再走十几分钟,到单位的这一路都可以构建故事。在工作之余敲上几个字,回家路上依然。之前,她定过一个600字的计划,不过为了可持续,她还是做了最保守的调整。
工作的价值感比以前增加了许多,看小说属于精神世界的事,编撰是踏实又诚恳的劳作,她十分满意。
重复与建构
沈大成似乎习惯轻描淡写地介绍自己,“生活在上海,年纪很好,对星座厌倦了。”
好几次,沈大成打开微博,输入框上的字先跑入眼里,“有什么新鲜事想告诉大家?”她想了想,好像没有,又关掉了界面。看韩剧,粉韩星Eric,是她的日常,她有点找不出更复杂的事情来。
豆瓣上,微信朋友圈里,她几乎都是安静的。她不习惯四处表态,也不信赖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意见的人。深钻一个领域的人,更让她安心。她一直有个想法,要保护自己的观点,以便积蓄成更充分的东西,酝酿成为更独立的见解。
她的表达大多存放在构想出来的奇怪故事里,而想象多数来源于案头。沈大成不会开车,写到关于开车的术语,会去问问人怎么表述一个动作。描述猫的细节,她就去问养猫的朋友,猫的抓痕是三条还是四条。要讲个卡车司机的故事,她会查些资料,关于卡车的储油量,以及去服务区车子该怎么停靠。
她的脑子就像一个收集器,有触发性的画面会随时记下来。有一次,她去出入境管理中心,在办护照处看见一个母亲带着双胞胎,一个排队的人建议,两个孩子拍一张照片就行。那个母亲说不可以,他们是两个人。沈大成就开始陷入想象,长得一样的两个人,有着独立的自我意识,就像每个人都会探究自己是谁。很久之后,一个名叫托托的男孩的故事诞生。
有一段时间,她在报社负责文娱口的采访,接触了很多电影明星。她发现,这些明星长得美依然要劳动,其实跟自己差不多,或者换个角度,是劳动的时候还要保持美。她便把这些人纳入共情者的范畴,创造出一个纯粹的电影明星,不在意自己的美,为了不同于凡人的演技追求,把自己流放到迷宫一样的公寓深处,成就一种高度理想化的职业状态。
想到要写一个想活在“老与死”之间的人,她又开始想象养老院的样子。透过养老院新员工和老员工的视角,浮现出一个坐在轮椅上永不卸妆的老女人。在她看来,世人遭遇、心情、逻辑都很相似。她相信这种逻辑上的共性,大多数时候,她不去求证,总觉得自己的想象是对的。
现实的担忧也是故事潜在的参考。1977年出生的沈大成渐渐发现,身边的人讨论的话题是朋友或者父母生病。她怕未来会发生一些事情,剥夺了现在已有的平静生活,比如疾病、灾难或者战争。她和朋友讨论股市和理财,发觉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尝试两年以上的定期产品。
她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国度,稍稍离开常规的地方。奇怪的事从笔下发生,似乎是让日子生长出了另一种活力。“想象是轻松的,它可以叫我在一块假的领域拥有权力。”
很多年以前,沈大成在对未来的焦虑中设想,十几年后社会应该会度过只讨论基础性善恶对错的阶段,而过度到更高级的更艺术化的思考中。但现在,她看见网络上的人各执己见,似乎依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黄钰涵】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楼主
加拿大华人
关注
0
粉丝
5
帖子
788
提问
+关注
最新动态
四川宣传文化系统有序复工 “云看展”“云阅读”受市民喜爱
2020-02-26
拉萨布达拉宫迎来网络直播首秀
2020-02-26
美17岁华裔:从上课听不懂到尖子生 移民生要勇于开口
2020-02-26
热帖排行
1
怎么样发帖才有用?正确的格式是什么?【必看】
2
同城华人微信交流群,欢迎加入
3
^^^^^^^^招聘店长【按月结算】^^^^^^^^
4
凌晨修车遇到皮卡
5
别担心!关于牛油火锅料海运加拿大温哥华清关问题我会帮你
6
拜访加拿大退役华人士兵:这里当兵就像上班打卡一样,并没有什么
7
多伦多世嘉宝
8
招聘书店店员
9
家庭司机招聘
10
对于铝合金遮阳蓬/车篷/雨蓬/铝合金大门海运到加拿大反倾销税解
资源精选
闽籍华男残杀同乡只为得手$300,逃外州中餐馆做厨房 在老板家中
24万“AI民工”血汗,哺出一个95后华人亿万富豪
丑出国际!浙大教师伪造剑桥邀请函,导致学生被英国十年拒签
气愤!中国女留学生被日本人推下楼梯:施暴者嘲笑逃跑,警方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