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 2013年03月28日 10:06 新浪收藏 原大影印《四庫全書》(資料照片) 原大影印《四庫全書》印刷車間員工李香蘭正在檢測宣紙印刷成品的品質。王國平 攝
2013年03月28日讯:歷時五年,數百名專家、學者、手工藝人的心血,原大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出版工程完成。這是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文淵閣《四庫全書》修成後,首次依原書版式、規格原貌影印出版,實現了原大影印《四庫全書》的百年夢想。據悉,這部堪稱當代文物仿複製的巔峰之作。全球僅限量發行20套。 關於《四庫全書》 乾隆37年(1772),乾隆皇帝詔令,舉全國之力編纂一部人類文化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圖書——《四庫全書》。乾隆46年(1781),第一部《四庫全書》告竣,入藏故宮文淵閣。《四庫全書》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為宏大的文化工程,全書按照中國傳統的圖書分類法,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經為儒家經典,史為歷代史書,子為諸子百家,集為各種詩文辭典。全書共36375冊,收書3461種,79309卷,分裝6144函,總頁數二百三十八萬餘張,總字數近八億,幾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典籍。其門類之全、內容之豐、規模之闊、書寫之精,均令人歎為觀止;其歷史價值之高和版本價值之巨,堪稱無與倫比。故該書被視為人類文明的象徵,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四庫全書》修成後,共謄抄七部,分藏北京故宮文淵閣、瀋陽故宮文溯閣等七地。七部《四庫全書》中,文淵閣《四庫全書》是第一部完成本。作為“乾隆禦覽之寶”,乾隆帝對此本過問最多,參與其工作的人員自然不怠慢,編纂品質得到了保證;因為是第一部《四庫全書》,所以抄寫的人員都經過了嚴格篩選。可以說,文淵閣《四庫全書》集中了當時最好的書家繕寫,字體風格端莊規範,筆筆不苟;校對最為認真細緻,錯誤最少;因為是第一部《四庫全書》,所以用料最為考究,最能傳神地反映出善本的所有元素。所以學術界公認文淵閣本是《四庫全書》中最權威、最有價值的版本,最受世人關注。 傳統工藝手工打造 作為中華文明的偉大標誌,近百年來《四庫全書》迭遭磨難,七部《四庫全書》如今僅餘其半。最受世人關注,最具象徵意義和最具研究價值的文淵閣《四庫全書》也書閣分離,世人難睹其真容。 面對這部文明經典多難的命運,為更好地保護民族經典,傳承民族文化,國內無數有識之士及全世界愛好中華文化的人士紛紛倡議原大影印《四庫全書》,但因《四庫全書》規模宏大及其他因素限制,一直未能成真。 線裝書局聯合北京蘇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中傳國際文化產業有限公司,選取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底本,嚴格按照原書分冊分函、版式大小,務求真實再現文淵閣《四庫全書》的原始風貌。為此,出版方斥钜資建立了從宣紙生產、製版印刷到手工裝訂、木器製作的全產業鏈建設,全部300餘道工序,除少數幾道工序,其餘全部採用傳統手工工藝,以確保原汁原味,再現原書傳統形制之美。全程參與這一重大文化工程的專家、學者、 手工藝人達500餘名。 如今,這一傳世精品已呈現在世人面前。作為傳之久遠的文化瑰寶,原大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採用久負盛名、有“紙壽千年”美譽的安徽手工宣紙印造。全書採用傳統印刷工藝,力透紙背,墨色均勻,字字清晰。封面採用天然蠶絲織成的耿絹,傳統手工包背裝,按原書紅、綠、藍、灰四色配染,分別對應經、史、子、集四部,傳統手工包背裝。 為盡善盡美地再現文淵閣《四庫全書》的風華,出版方特別依照原書樣貌打造了6144個楠木書函和100餘個書櫃盛放全書。楠木防蟲防腐,既有益於圖書保存,又可再現文淵閣《四庫全書》昔日皇家奢華氣韻,而盛放全書則需300余平米。有權威機構評價此舉,是我國文物仿複製史上一項空前宏大的工程,是當代文物仿複製的巔峰之作,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四庫全書》的影印在出版史上曾經多有,但按照原書原貌原大影印出版,還是第一次。因此,此次出版從一開始便受到了有關單位、文博機構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