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二百五十八集) 罗国正 (2024年3月) 3105、近代诗人、外交家、维新改革思想家黄遵宪,是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人。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他曾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要求诗歌为维新改革服务。认为诗歌对宣传新思想、改造旧世界有大作用。 2、“诗虽小道,然欧洲诗人出其鼓吹文明之笔,竟有左右世界之力”。 3、“儒生不出门,勿论当世事,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卓哉千古贤,独能救时弊,贾生《治安策》,江统徒戎议。” 4、“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5、“我手写吾口,古人岂能拘牵”。反对盲目模仿。 6、“意欲扫去词章一切陈陈相因之语,用今人所见之理,所用之器,所遭之时势,一寓之于诗,务使诗中有人,诗外有事,不能施之于他日,称之于他人”。 7、“吾论诗以言志为体,以感人为用。孔子所谓:‘兴于诗’、伯牙所谓移情,即吸力之说也。” 8、他认为中国文字之病是“语言、文字之不相合”,语言“随地而异”,“随时而异”,“而文止一种”,造成掌握困难。主张文体发展,“直用方言以笔之于书”。至“语言几乎复合”,“变一字体为愈趋于简,愈趋于便”,“适用于今,通行于俗”。 黄道宪的美学观点、文学作品,显然是受到他充当了几个角色影响很大:一、他是朝廷的官员;二、他是外交家;三、他是维新改革思想家。而且他还常将美学、文学为他这三个角色服务。只有这样理解,才能更好地清晰他的观点、作品和很多活动。他的美学思想对后来的现代文学革命、“五四”新时期的文化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3106、清朝鉴赏家黄崇惺认为:“画者,必有一段苍凉盘郁之气,乃可画山水。必有一段缠绵悱恻之致,乃可画仕女。”“画家固首重气韵,然非运以腕力,则气韵亦无所附也”。 3107、林纾的命运转折有点神奇,当初谁也没有预料到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一个他不太愿意的不经意的决定,却影响了一个时代。下面先看看他的简历: 林纾是近代文学家、翻译家,1852年出生,是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光绪举人,曾任教京师大学堂等系列教学活动,曾参加过维新派活动。曾依靠他人的口述,大量翻译了多种欧美小说,在翻译界与严复齐名。他善于绘画,书法功力也深厚,文学创作非常丰富,散文、诗词、传奇等等都有,文学成就享誉文坛。 人们可以从林纾下面两个故事里,感悟人生的奇妙: 一、林纾从事翻译颇具有戏剧性,他有个好友,在船政局工作,对西方文化有研究,建议他从事翻译,他开始不当一回事,后经友多次相劝,被说动了,但提出一个很幼稚的要求,要友魏翰请他游览闽江滨大川,否则便不译,友满足了他的要求。魏翰还让他的学生王寿昌给他讲述法国名著《茶花女》,帮助他翻译此书,林纾立即就能变成汉语文言译稿。中国翻译史上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译著《巴黎茶花女遗事》就这样诞生了。这译著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结构,从形式到内容,给国人一种全新的感觉。令林纾预想不到的,这译著一经正式出版,销售很多,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也为他带来丰厚的收入。从此,他在翻译的路上奋进,翻译出大量的作品,被赞誉为“译界泰斗”。 二、林纾为人乐善好施,他译作畅销那几年,月入近万,他将大部分钱去资助贫寒的学生,其中资助有的到国外深造。到晚年的林纾经济境况大不如前,曾受过他接济的学生,知恩图报,聚在一起商量帮助恩师度过窘境,捐款成立一个支持他翻译工作的基金会,由他自行使用,帮助他日常的开销。 下面介绍林纾主要的美学观点: 1、主张翻译作品要“有益于今日之社会”,“以振动爱国之志气”。 2、“欧人志在维新,非新不学,即区区小说之微,亦必从新世界中着想,斥去陈旧不言”。 3、“迭更司极力抉摘下等社会之积弊,作为小说,俾政府知而改之。”“但不必心醉西风,谓欧人尽胜于亚,似皆知良能之彦”。即“师其德”而“祛其丑”。 4、国人作家可“合中西二文熔为一片”。 5、司各德、哈葛德、迭更司等人小说,都“可侪吾国之史迁”。 6、“中国说部,登峰造极者,无若《石头记》,叙人间富贵,感人情盛衰,用笔缜密,着色繁丽,制局精严,观止矣。其间点染以清客,间杂以村妪,牵缀以小人,收束以败子,亦可谓善于体物。”毕竟是“名士美人之局”。“终竟雅多俗寡,人意不专属于是。”而迭更司能于“下等社会家常之事”,“曲绘家常之恒状”。 7、“世有其人,则书中即有其事,犹之画师虚构一人状貌印证诸天下之人,必有一人兴象相符者,故语言所能状之处,均人情所或有之处。” 8、“文字有义法,有意境,推其所至,始得神韵与味,神也,韵也,味也,古文之止境也。” 9、“意境者,文之母也,一切奇正之格,皆出于是间。不讲意境,是自塞其途,终身于讲道之日矣。” 10、除“意境”外,尚须“识度”、“气势”、“声调”、“筋脉”、“风趣”、“神味”等。 11、“且天下唯有真学术、真道德,始是独树一帜,使人景从,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不类闽广人无为文法之啁啾。据此则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以教授矣。” 12、“西人画境,极分远近,有画大树参天者,而树人家林木,如豆如苗,即远山亦不愈寸。用远镜窥之,状至逼肖。若中国山水,亦用此法,不惟不合六法,早已棘人眼目,笪江上曰:树大无作高山,确哉!树大者必为近树,即偶作高山,亦须间以云气。俾稍远,然气势已病逼塞,故作大树者,树外或但渲染以云气,或作遥山数片即止,即决无逼塞之病。”“西方写瀑布,是真瀑布,能从平顶之石倾泻而下,上广而下锐,水流极有力,何者?水积岩顶,狂奔而下趣,水之落处,力猛渐下,则水力亦渐杀,故水痕上广而下锐。”吾辈山水中写瀑,则上狭而下舒,两边山石参差错落,瀑布从石隙中出,至于大壑,支流始漫,此其不同于西画处,虽然为地不同,故水态亦有别,西人写山水极无意味,唯写瀑布,则万非华人所及。 13、“观山水如观画,则在在皆天机;观画如观山水,则时时得乐意。”“欲得真山水,吾当以身就山水。一得良画,则足举天下之名山水就我,且画所不到处,山水固胜画,然山水有时未能尽惬人意,则一树一石,吾可以意改削而位置之,成为完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