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帖
首页 华人城论坛 灌水专区 对蔡元培的人生轨迹和美学的思考 罗国正 ...

对蔡元培的人生轨迹和美学的思考 罗国正

2024-4-20 19:36:32 评论(1)
对蔡元培的人生轨迹和美学的思考
罗国正
20244月于广州)
推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巨人——蔡元培,他的动人事绩和卓越功勋、博大精彩的人生,值得人们思考、学习、研究。在他的有生之年,几乎当时中国所有优秀人物都受过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大量的杰出的领军级人才都直接或间接得到他的帮助,他的作用和影响,除在当时巨大外,已远超越了时代。他在教育方面、在美育上,也有很多耀眼的亮点,其中给我深刻印象是当北京大学校长和首先将“美育”这概念引入中国,在中国推广美学教育,并设美学的专科。二是他提出用“美育代替宗教”。下面看看他不平凡的人生简介: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祖籍浙江诸暨。1884年(光绪十年),他17岁中秀才。1889年(光绪十五年),他22岁中举人。1892年(光绪十八年),25岁的他,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便授职翰林院编修。自甲午战争失败后,他开始关注和接触西学,同情维新派。1902年,他35岁时同蒋智由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伴随蔡元培的理念是,通过教育可以救国),还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1903年,爱国学社的活动引起清政府注意并下令侦讯。他辗转到青岛、日本、绍兴、上海等地,一面学习德语,准备赴德国留学避风头,另一方面仍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1904年,他组织了光复会。1905年,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孙中山任他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在此期间,他参与组织策划了一些反清的暗杀活动。19075月,40岁的他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到德国柏林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等学科。他一面学习,一面教授唐绍仪(后任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4个侄子的中文。在德留学4年里,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在陈其美电催下回国。1912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他出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主张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的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他携眷赴法留学,并与李石曾等人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参加留法勤工俭学会的有很多青年才俊,后来成了中国的杰出人物。1916年夏,黎元洪政府恢复《临时约法》,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相约回国。11月,他与吴玉章由马赛回到上海;12月,他受命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办学宗旨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凡论之有据,自成一家的学问,都应有传播的空间。他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改革,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影响,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推动作用很大。他在北京大学广招人才,如陈独秀任文科学长,聘请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李大钊等一批新学者,也请刘师培、黄侃等旧派学者,聘请科学家李四光等做教授,甚至还聘请只有26岁的胡适当教授。从191612月至1927年,他任北京大校长期间,实行革新,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他兼任中法大学校长。1933年,在他倡议创建了南京博物院,并亲任第一届理事长。在民国初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部法令:《大学令》。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他专任南京政治大学院院长,后改名为中央研究院,他继续任院长。“九•一八”事变后,他与宋庆龄、鲁迅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抗战初期,他与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组织成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发动文化人士和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035日,教育家、现代社会活动家、革命家、政治家蔡元培在香港病逝,享年72岁。
在美学方面,蔡元培深受康德、席勒、叔本华的美学影响,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认为美是“纯粹对于单一对象的判断”,是“一种价值的形容词”,并非“理论的知识”。
2、美同真都“超越意欲而独立”。
3、美感与舒服合用有别,美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超越个人性”,是“官觉上与理解上两种认识力的游戏,而且以形式为限”。
4、“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5、以“美育代替宗教”。
6、“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冶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可使劳动、生活艺术化,使工作趣味化。
7、“着眼最早一步”即家庭美育。
8、主张学前、学中、专业美育,普及美学常识,社会美育。
9、“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专设美育单位和地方美化相结合。
蔡元培在美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落实美学的教育、美学的多级普及和主张开设美学专业上,即落实他首先引入中国的概念“美育”上。他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理念,我以为,他的这个理念在教育系统里应是具有可行性,至于面向全社会实施,则是难以实现的“一种理想”。不用说在他的那个年代,时至今日也缺少很多实现的必要条件。他在其它方面的美学表述,基本上都是欧洲一些哲学家的美学观点(主要是德国),他只是转述而已。为了让读者们更好地解读他在美学方面的观点转述,我在这里简约介绍几个欧洲哲学家的一些美学观点,并讲出他们存在的问题,提出我的看法(读者如果需深入了解我的观点,可通过互联网查找此集之前的多集《美学心得》来阅读),让大家参考:
欧洲理论界有这样的传统,将抽象的形而上的理念作为自己精神体系推演的逻辑前提。欧洲很多著名的美学方面的论述,都在哲学家的哲学著作上。这些哲学家很多也是后期才下功夫去写与美学有关的问题。他们普遍发现,美学非常重要,认为自己的著述如果没有在美学方面的观点,自己所创立的哲学体系就不完整,甚至是很大的欠缺。这就非常自然地将美学作为他们哲学体系下面的一个分支、或部分。其实,真、善、美是人类的三大体系,美、美学是其中一个独立的体系,而不是其它体系的分支、婢女。他们将美归入真的部分(美学归入哲学)来研究,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把丰富博大的美学形式和内容,脱离了现实中美的多彩多样,常常专注在只占美学其中一部分的艺术上,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是非常容易将美学引入歧途。还有一个是世界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很多搞艺术美学、或艺术哲学的人,他们缺少充足的艺术创作、艺术审美方面的体验历练,而很多搞艺术创作、艺术鉴赏、审美的人,又欠缺较系统、较长时间的艺术美学、或艺术哲学的学习、研究。这就必然会在对待艺术美学问题的思考、表述上,产生很多到不了实际的点上。尽管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些人如何如何高明,但我很多时总觉得他们在不少问题上,不知不觉地胡言乱语。既然是大哲学家、大艺术家,要争强好胜地表现表现,这也是很自然的事,但功力不够,又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自然会留下不少漏洞。这也难怪,因为哲学、美学、艺术创作、审美这些领域都是非常庞大而高深的,需要长期地日积月累去钻研,方有机会领悟到真谛。绝大多数人是难以将时间、精力、智慧分配得过来的,况且还须有极高的悟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整个西方的理论、艺术,或文化界的人士,亟需吸收东方的,尤其是中华的古往今来的精神成果,才容易能补上他们体系里的诸多漏洞。他们也有先行者,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也研读老子的《道德经》,但对中国的书法、国画创作的心路历程、内涵,他们能知多少?这些都蕴藏着艺术美学的神髓啊!当然,换一个角度,中华文化,也需要吸收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下面首先介绍康德的几个美学观点,请大家冷静思考,并对照在后面我陈述的美学心得,就会更容易明白美学的道理:



zhwcl888 楼主
2024-4-20 19:37:35

康德认为:“美的艺术是一种同时显得像是自然的艺术”,其“自然”是指“摆脱了规则的一切强制”的境界,艺术的“自然”状态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但可以接近,“艺术的形式至少要表现出这样的”(相当说“看起来像是自然”)。技艺的价值在于唤醒“对象不依赖技艺而独立存在”的感觉,能使人从直观和直感到它的自然与自由。“我们在规则性那里得到远不如在自由那里得到的多”。美学的目的就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审美立场可以成为社会意识和个人体验中建立一种相通的立场(共通感),使审美成为肯定和否定,或赞许或批判的力量。康德用概念分析方法参与无概念的审美愉悦,将“先验判断”看作已存的框子,而这框子是与具体的审美经验分离。康德对美的定义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还认为:凡不凭概念而被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他又说:“鉴赏是全凭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它的表现方式的一种判断力。”他主张,美只涉及形式,回避美的内容,以理念为美学地基。
第二,席勒是代表19世纪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重要人物,他对社会的专业分工和工具合理化进行批判,他否定理性或效益对人本身的完整存在的代替,提倡应以完整的人性社会、文化发展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他突出了审美活动的自由独立和非功利性。他认为美的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美的根据是现象中的自由”;二是“对美的表象的根据是自由中的技艺”。他认为美是抽象的、无法直接触知的,只能“借助技艺的帮助才能感性地表达出来。”他将这两个基本条件合并一起后,就产生这样的结论:“美是人为中的自然。”他还认为:“人为通过规则而存在的东西,自然是由于自己而存在的东西,人为中的自然就是自己给自己立规则的东西——通过自己而存在的东西。”这是艺术的自律性。
第三,黑格尔不但将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还将美学缩窄到只是在研究、表述艺术的范围。他明确地提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称“美的艺术的哲学”。他认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现的美,心灵及其产品比自然现象高多少,艺术就比自然要高多少。”他说:“艺术的任务在于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是价值和意义在理念和形象里协调、统一,作品的高度和优点,取决理念与形象的融合、统一程度。他对美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对美的本质定义包括两种因素、一层关系:理念是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精神(主要因素);表现是内容的形式、外观;这两者的关系是融会贯通。理念是美的内核、本质,美的理念是抽象概念与具体实在的统一。他说:“美的事物除了理念外,没有别的内容”。他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肯定(正)、否定(反)和否定之否定(合)的过程,艺术是世界历史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正、反、合的过程。所以,他把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阶段、三种类型,发展方向是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从物质到精神,艺术(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对于“真正的美的概念”,是“始于追求,继而实现,终于超越”。他强调自然是纯感性的物质、自在的,无美可言,因为它们没有精神理念。有人才可言美,自然是因人而美。当自然附合人的某种概念(精神)才显出美,为我们的审美意识而美。艺术美是人的心灵精神的自由体现外在事物里,它把人的生气、生机、精神灌注入去,对外在事物进行“清洗”,去掉偶然的、多余的、不符合心灵的东西,将本质显现,将“想象”的意蕴、形式、感情在艺术中熔为一体。艺术表现出更高的理想、更严肃的目的,是有目的的实践和创造,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化自然、环境、改造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实践活动,是对自然和外在的一种征服,在世界留下人的心灵印记。
第四、叔本华把美的本源归结为意志。他开创了非理性主义美学潮流,与传统美学思想不同。他认为,概念是理性从表象中抽象出来,是一种对于个别事物的认识,因此理性和直观都无法把握理念,而观审活动可以把个别事物转化为纯粹理念:“在这样的观审中。反掌之间个别事物已成为其种类理念,而直观中的个体则已成为认识的纯粹主体。作为个体,人只认识个别事物,而认识纯粹主体则只认识理念。”他这话的意思是个体在观审中成了纯粹的主体,被认识的对象也从个别事物变成纯粹的理念。他又说:“天才的性能就是立于纯粹直观地位的本领,在直观中遗忘自己,而使原来服务于意志的认识摆脱这种劳役,即是说完全不在自己的兴趣、意欲和目的上着眼,从而一时完全撤消了自己的人格,以便(在撤消人格后)剩了为认识着纯粹主体,明亮的世界眼”。所以,天才能一直观到理念,而一般主体总是处于意志的支配之下。但他又认为本源是意志,理念只是意志的客体化,音乐则不同,它是最高级别的艺术,它决不是理念的写照,而是意志自身的写照,其它艺术只是理念的表达。”
第五,尼采是使人们从西方传统美学转向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视角的哲学家、美学家。他将“权力意志”他的哲学理念认为是实际存在作为艺术的自体性本源显现出来。认为艺术就是权力意志的直接表达。他采用的方法是:在艺术家的视点观察知识,在生命的视点观察艺术。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日神和酒神。日神代表理性和秩序,酒神代表原始本能、激情和情感放纵。他将日神和酒神、梦和醉,视为宇宙两种原始力量和人类两种本能赋予普遍的文化意味,也比喻人的生理和心理中的两种力量。他认为酒神精神是一切艺术产生的最终根源和原始动力,在酒神精神中,人不再被规范和道德所压抑,自我得到释放,有一种与宇宙本体融为一体的感觉。在他看来,检验美的尺度是:一是强大的力量;二是永恒的快乐。丑意味着意志的衰退。美还是丑,在于生命是充盈还是衰退;在一切美之中都有“力的最高标志”,相反,在一切丑之中都有“生命的衰退、匮乏、无力、解体、腐败”等。他认为,世界上一切存在仅仅作为美学现象才是正确的。美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艺术乃是生命的最大兴奋济”,艺术的本质永远意味着鼓舞和鞭策人的自然性和生命本身。尼采还提出“超人”的观点,他认为“超人”要具有创造性、进取心、自我塑造能力和自由意志的人。人类的进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目标,打破旧有的约束和桎梏,创造新的价值和意义,开创新的历史。人们可以通过对尼采的艺术的理念,作为理解他最深邃、本真、本源的博大精神世界的最便捷、最可靠的通道,直奔他的美学思想、哲学思想的关键所在。
第六,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最主要创始人之一,他认为:美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类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审美经验或审美价值。美是人类存在的理想状态、最高境界,是人通过艺术,如诗歌、音乐等形式去追求的状态、境界。因为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真理的显现方式,从而达到对自身存在的理解。人处在异化的存在状态,须通过美学对这种异化状态进行超越和拯救。海德格尔从他的基本本体论、即人的“此在”来思考艺术问题,提出“人诗意地栖居”的美学命题。认为:“艺术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语言是人的存在家园;而诗人才是人的栖居地的守护人。他指出:纯粹说出来的东西恰恰就是诗。艺术作品是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的存在。“美乃是以希腊方式被经验的真理,就是从自身而来在场的解敝”。而“诗人的天职就是让美的东西在美的筹划中显现出来。”这就是海德格尔提出的人认为回到自己生命本真家园所需的历程,是一种去异化的精神上的还乡。
………。
我读了不少西方的美学理论,留下强烈的印象是,他们很象机器人被输入了各自的哲学软件,在美学问题上,都是以哲学的语境作出反应,以飘浮的意指,来象用黑色的墨水在乌漆色的焦碳上,写着充满自己的哲思想象的美学神话,他们找不到切合实际的美学逻辑起点和大前提,却够大胆地将美学学说演进。而很多所谓的美学研究者,对他们象对神那样崇拜,结果谬种广泛流传。尽管如此,他们的努力,也为美学的推广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是那个时代固有的局限性,当时很多学科还未成熟,美学是须要涉及很多学问配合研究,才容易得到真谛的。也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当年蔡元培想用美育代替宗教的宏愿,在中国大力推广美学,当然不可能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按我的认知,分析、理解,将来只有部分代替宗教,是具有可能性的。完全代替是不可能的。但相关的美学理论,也促进了国人和学界的关注、探讨、启示、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西方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加速引入了中国,显然丰富和发展中国人创作形式、精神生活和工商业的进步。西方美学其中一个大的漏洞,就是对中华文化、中国人的美学了解不深、不多,如果将这一课补上,则会有很大的进展。
我认为,在美学这个领域,只有感悟主义诞生之后,才较坚实、较系统地全方位地走出迷途,踏入正确的大道上。感性主义方面的美学思想,我已在共二百六十集《美学心得》作了大量的表述、解释(以后还将续集),我在这里将庞大、繁多的与美学相关的对立统一关系简约列出,方便有兴趣决心弄通美学的读者、或专业研究者逐条感悟、解读、找出答案:
美感、美、美学是:唯物与唯心的对立统一关系;客观与主观的对立统一关系;生理与心理的对立统一关系;本能与自觉的对立统一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正、反、合的对立统一关系;人性与兽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关系;理论与体验、实践的对立统一关系;具象与抽象的对立统一关系;个别性与特殊性、普遍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定量与定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时间与空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的对立统一关系;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关系;单一感觉与多种感觉 、综合感觉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个角度与多个角度的对立统一关系;身心状况与特定情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内修与外显的对立统一关系;意境、意指与技法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功利与无功利的对立统一关系;单一因素与多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低层次境界、中层次境界与高层次境界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现场与不在现场的对立统一关系;亲身体验与没有体验、想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经历与回忆、总结三者的对立统一关系;过去、现在、未来和四十二维时空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新鲜感、重复感、审美疲劳三者之间对立统一关系;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休息与审美、艺术创作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专业与非专业的对立统一关系;设定前提、规定与自发感觉、自由选择的对立统一关系;事物规律与审美规律、艺术规律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普遍承认的审美标准与具体特定的审美对象的对立统一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对立统一关系;即兴发挥与细心构思的对立统一关系;行业与行业之间、行业内部之间存在特定的审美标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艺术的自律性与自由性的对立统一关系;美学与艺术、工作、生活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起点与终点的对立统一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楼主
zhwcl888

关注0

粉丝8

帖子24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