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二百六十三集) 罗国正 (2024年6月) 徐念慈(1974—1908),江苏常熟市人,是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出版家。二十岁时便精通英、日文字,二十一岁中秀才,却无心科举,而对数学、外文很有兴趣,擅长数学、能文章誉鸣乡里。1898年前后,他曾与曾朴等组织学社、研究学术,后建议扩张为高等小学;1902年就读于江阴南菁讲舍。这年,蔡元培、蒋维乔等在上海举办中国教育会,“以教育掩护革命”,他参与其中。1903年,他翻译英国小说《情天债》(未完成),逐步在文坛崭露头角。后在家乡创办竞化女学,又与蒋维乔合办尚公小学。1904年,曾朴在上海创设小说林社,发行《小说林》杂志。他应邀担任编辑,他同时又在上海文学师范讲习所教书。并主持社外的宏文馆,编辑辞典、地图等书籍。在小说林社期间,经他较阅或批注出版翻译的小说多达90种,由他翻译的小说有8种,风行一时。他还撰写大量的小说理论,先后在《小说林》上发表,其中有他的名篇《余之小说观》,1905年他加入江苏教育会,1906年推为江苏教育会总会干事。同年,他又发起成立常昭教育会。1907年,推出《小说林》月刊,他任总编辑。他创作的《新法螺先生谭》,被文学史研究者捧为经典,称他是中国科幻小说之父。学者王运熙、顾易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这样评论“假如说梁启超是晚清小说奠基者的话,那么,徐念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代表晚清小说理论的高度。”1908年,他积劳成疾,以前的胃病复发,他轻信了江湖郎中,误吃了日本的所谓“不死药”的猛济,吐泻不止,三天后就不幸去世。年仅34岁。真是太可惜了!他这么年轻就取得这么多的成就,是难得的人物,如果他能健康、长寿,将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不可估量。 下面介绍徐念慈主要的美学观点: 1、他认为“所谓小说者,殆合理想美学、感情美学而居其最上乘者”。 2、强调小说能满足人的愿望,做到“不外使圆满而合于理性之自然也”。 3、他认为中国小说事繁,忠奸贤愚并列于变局,奇正巧绌杂陈,“其首尾联络,映带起伏,非大手笔,大结构,雄于文者,不能为此,盖深明乎具象理想之道,能使人一读再读即十读百读亦不厌也,而西籍中富此兴味者实鲜,熟优熟绌,不言可解”。 4、他应用基尔希曼的感情美学,对中西方小说进行分析,说明“美之快感”,是“由实体之形象而起”。他赞同基尔希曼所说的:“美的概念之要素,其三为形象性”。他认为“形象性者,实体之模仿也”。形象性比神仙鬼怪的形象更感人,原因是“一非具形象性,一具形象性”,所以,有不同美感的效果。 5、“理想化者,由感兴的实体,于艺术上除去无用分子,发挥其本性之谓也”。 6、强调小说之美“超越自然”。 7、“小说者,文学中之娱乐的,促社会之发展,深性情之刺戟者也”。 8、他主张从形式、体裁、文字、旨趣、价值等方面改良小说,使小说“务合于社会之心理”,“是为小说之进步,而使普通社会,亦敦促而进步”。 徐念慈所处的年代,恰逢西学东渐之风正劲之时,他善长英、日文字,本身又是作家、翻译家、总编辑,既写小说,又校阅、编辑、翻译大量的小说、文章,非常注重学习、研究中西方小说比较,可以说非常专业,在这方面能说出可以确立他在文坛地位的美学见解,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加上当时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他显得特别突出,这就所谓时势造英雄和工夫不负有心人。徐念慈的小说美学观点是注重中西美学的比较;认为小说能适合理想、美学,感情美学为最上乘;强调小说能满足人的美的欲望,“使圆满合于理性之自然”;他具有民族审美意识为骄傲的文化观念。他觉得中国的小说耐看,可读十遍百遍而不厌。他提出小说之美超越自然的想法。指出小说与人生的关系:“文学中之以娱乐的,促社会之发展,深性情之刺戟者也”。主张小说要朝着“务合于社会之心理”,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改良,强调形象的美感效果,艺术地去掉无用、多余的成份。他的小说观反映出近代小说理论审美评价系统和学理化,在中国小说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认为,不只中西方的小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应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更不应有门户偏见。事实证明,同一本小说,对于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或同一个人处在不同时期,处在不同的境界,看法也可能不一样。例如,《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就有人主将要看,也有人反对看。在看过的人里,有的崇拜曹操,有的喜欢刘备,也有将诸葛亮作为偶像,还有人把赵子龙视为学习的榜样,而不少妇女却喜爱吕布等等。无论小说、或其它艺术作品,一旦进入社会,其影响常常是具有多面性,有人从中吸取了正能量,也有对一些人产生了负能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作品,对社会会形成不同的作用。所以,艺术品的欣赏、审美,需要适当的引导。对于小说创作,我主将可以“顺其自然”地写,也可以“超越自然”地写。既可写实,也可写虚;既可表现美,也可揭示丑。这都以作者的个人风格和实际情况而定的。要形象地、带感情地,能感动人,去除无用的成份,传播美的能量,进行描写,这是必须的。世界各国现存的小说之多、流派之多、不同风格之多,可谓目不暇接,而且还在层出不穷。文学归根到底是人学,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小说就更为突出地表现人性。在这博大深厚的领域,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我认为,只能挑选一些名著,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来阅读,如果连这些都没有读过,就连不少的常识都不知道,与人交谈,缺乏谈资,要写这方面的文章容易缺乏材料,审美能力也有所欠缺。面对着浩瀚的知识海洋,只能不断地学习、渐渐地积累。真是:活到者,学到老。做一个有丰富灵魂的人。 3125、近代画家陈衡恪,字师曾。他的绘画美学观点主要如下: 1、“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2、“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所谓感情移人,近由美学家所推论,视为重要者”。 3、“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4、“所发表抒写者,自能引人入胜,悠然起澹远幽微之思,而脱离一切尘垢之念”。 5、反对“以丑怪为能,以荒率为美”。 6、“文人画中,固亦有丑怪荒率者,所谓宁朴毋华;宁拙毋巧;宁丑怪毋好;宁荒率毋工整;纯任天真,不假修饰,正足以发挥个性,振起独立之精神。力矫软美取姿,涂指抹粉之态。以保其可远观,不可近玩之品格”。 7、“以形似进于实质,求不形似,游于天倪”。 8、他认为,西方从写实进入印象派,就不重客观而专主观。立体派、未来派、表现派,“联翩演出,其思想之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而不能不别有所求矣”。 陈衡恪的绘画思想,重视人的精神、感情在艺术上的移情作用。强调文人画与艺术家个性感情修养、审美趣味的联系,“纯任天真,不假修饰”,充分表现个性。以突出文人的性质、趣味、感想,来抒发自己的高尚审美理想,在澹远幽微之思里,引人入胜。在中西绘画的比较中,他提出“以形似进于实质,求不形似,游于天倪”。他认为,西方从写实发展到印象派、未来派等派,可见只有形似不足尽艺术之长。他主张创作文人画要依循审美规律来保存和发扬它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