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经济很发达,还是亚洲四小龙当中的一个。 到 2022 年为止,新加坡总人口大概是 564 万人,华人占比达 74%,剩下的主要种族有马来族、印度族之类的。不得不说,华人是新加坡的主要构成人口。 不过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这个国家华人人口超过四分之三,为啥最后没把汉语当成一种主要的国语,反倒把英语当成通用语言呢?难道当地的华人都不讲汉语吗? 【新加坡的过去】 要说新加坡在语言方面的选择,这得从它的过往讲起。 新加坡跟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三国那会,就有华人到这片地儿了。在吴国康泰写的《吴时外国传》这本书里,把这地方叫“蒲罗中”。经过考证,这个词是从马来语“Pulau Ujong”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半岛尽头的岛。 就在这个时候,新加坡人踏上了独立的道路。 1959 年,经过一连串谈判,新加坡总算从英国人那里拿到了自治权,成立了新加坡自治邦,李光耀当总理。按照当时的协议,除了国防和外交归英国人管,自治政府管新加坡其他所有的事儿。 在自治刚开始的时候,新加坡政府一方面努力争取实现完全独立,另一方面着手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体系,并且把马来语定为国语。 不过新加坡主打外向型经济,已然变成一个多元化、多种族的移民国家,正因如此,新加坡各族的矛盾特别尖锐,当地人大多只向着自己的母国,根本不存在共同的价值取向。 那到底咋样才能在不把各民族矛盾弄严重的情况下,把新加坡社会整合好,打造出统一的国民意识,让自治邦还有各族居民变成“独立国家”和“新加坡人”呢? 【新加坡的选择】 实际上,那会儿新加坡人面前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同化”,另一条是“求同”。 同化就是挑一个主体民族,把它的文化推广出去,让别的民族接受并认同。这一套的好处是专一、稳定,可坏处是会有母国的痕迹。 求同就是在各民族里找出相同的地方,借助那些共同的历史、文化让彼此的联系更紧密,从而形成有本土特点的文化属性。这个体系好的地方是公平,不好的地方是很难找到关键的平衡之处。 瞧瞧东南亚和东亚的那些国家,古代的时候差不多都是中国的跟班。如今新加坡的华人数量最多,把中国文化当作主要源头好像能行。可麻烦在于,近代中国有过一段屈辱的经历,这时候还是个穷样儿,跟着中华文化走风险可不低。 所以呢,新加坡选了“求同”这一招,要知道好多东南亚国家都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殖民经历,这就是各民族的相同之处。 李光耀上台以后,头一个主张就是限制汉语,推广英语。那时候,中华总商会的人跟李光耀商量过,想让汉语成为官方语言,结果被拒绝了,他还说:“行啊,但得先把我打倒。” 后来,李光耀给出了他的看法:“咱得靠语言跟世界交流,好在以前新加坡是英国管着,带来了英语。要是像越南被法国统治那样,咱也会扔掉法语,去学英语来跟世界接上轨,这转变可难了。” 在新加坡,英语算是一种“中立”的语言,能帮本国不同种族在交流时没有语言障碍,是各民族交流的桥梁,也符合外向型经济的模式,是那时新加坡最恰当的选择。 那这问题又冒出来了,新加坡超过 70%都是华人,那汉语在新加坡到底处于啥地位呀? 在新加坡,汉语发展不起来,原因有两个。其一,满足不了当时他们发展和独立的需要。其二,汉语太复杂深奥啦,声调多,繁体字也麻烦,不少新加坡华人讲的还是方言,所以短时间内没法全面推广。 李光耀也不是完全排斥汉语,他曾经讲过,让孩子把英语和汉语一块学很有必要:“在新加坡,不会英语生存很难,不会汉语,总有一天你得后悔死。这不是因为中国强大了,而是得清楚自己的根在哪。” 就当下而言,华语和中华文化在新加坡社会仍是主流元素之一,并且从说方言慢慢变成了说普通话,其他民族的人对华语的了解也增多了。 总之啊,新加坡人把英语当作主要语言,这不是汉语有啥毛病,而是为了他们国家能发展好,能稳定。 |
“那对华人夫妇从中国跑来英国,用手段欺骗了身患老年痴呆的可怜老人贝莎尔太太,骗了老年人1000万英镑,相当于他们中国的一亿五千万!“2004年11月28日的英国伦敦法院接到了一起诉讼,诉讼方来自老人的侄儿侄女,这 ...
新加坡是个移民国家,华人后裔占总人口的七成,约有三百万人。有意思的是,这些华人似乎越来越不认同自己是华人了,连年轻一代都直言不讳。其实,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可没有现在这么和谐繁荣,那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