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帖

思春期的性學習,什麽才是有效的性教育?

华人网 2024-10-14 03:25

前段時間大米說她想做一期關于性教育的大喇叭,然後跟她淺聊了一下我對于性教育的看法;昨天一個網友媽媽跟我說起了一件事情,她的孩子在幼兒園裏出于好奇去觸碰了一個小女生的隐私部位,這件事情讓她感覺到震驚的同時又很無措,不知道應該從哪裏開始跟孩子普及性教育的知識;再然後,我前段時間聽了一期用了将近兩小時的時間去談論如何給中小學生進行全面性教育的播客(當個事兒第82期《性教育缺失,是因爲某些大人沒有擔當|對話劉文利教授》),當我從全面性教育的角度去思考,我自己到底可以在生活裏給孩子做些什麽樣的引導時,我發現,從心課就是一門很好的“全面性教育課”。  
  
  1、知識的傳遞是第一步,但是比起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父母傳遞的價值觀  
  讓孩子們能夠通過一個安全可靠的渠道,不帶偏見的去了解到與性有關的知識,這一點肯定是重要的。回憶一下ABC理論,再回想一下我們生活裏的很長場景,不難發現,即使是一樣的事情,但是從不同的人嘴裏說出來時,不可避免的就帶上了傳遞者的價值觀。
  由此可見,客觀存在的事實,最後會以什麽樣的形式傳遞到孩子的那裏,信息傳遞的過程中說話的人是什麽樣的語氣和态度,而接受信息的孩子又會有什麽樣的感受,并且形成什麽樣的認知,都和信息傳遞的人的價值觀息息相關。  
  舉個例子:很多父母在描述隐私部位的時候,會使用一些代詞,并且會盡可能的用一些聽起來非常可愛的疊詞來表達。
  從兒童發展的階段來看,一個讀幼兒園的孩子對于性别的認知,和一個成年人對于性别的認知,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直接使用準确的名稱來描述隐私部分,感到不好意思的大概是父母自己吧。  而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爲什麽我們不能直接使用學名來稱呼我們的隐私部分?不能這樣做的背後,是否是因爲我們對這樣的詞彙感覺到羞恥?那我們是從出生開始就會對這些詞彙感覺到羞恥嗎?我們對一個詞彙的感受,會不會是我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上一代的解釋和評價才形成的?
  所以在跟孩子的互動過程中,當我們自己不能直言甚至于無法直視這些詞彙時,我們可能會在無意識的狀态裏表露出了羞恥感以及随之而來的抗拒;爲了回避令我們感覺難受的部分,于是我們轉而使用那些可愛的詞彙來作爲代稱。
  那麽即使我們嘴上說着最可愛的詞彙,但是這些詞彙之所以會出現的原因是因爲我們感覺到羞恥和抗拒,那麽,會不會我們傳遞給孩子的,在知識以外也包含了我們對于性知識的羞恥感?  
  所以,我們真的可以思考一下,在我們跟孩子談論性教育的過程中,讓我們難以啓齒的原因到底是因爲“性”、“性别”本身就會讓人很羞恥,還是因爲别人告訴我們“性”這件事情很羞恥,而我們也在長年累月的規訓中認同了别人的說法?
  我們也常說,希望孩子能愛護自己的身體,那麽愛護身體的前提是否是“愛自己的身體”?如果父母在描述身體部分的過程中,沒有讓孩子産生“我的身體很美好”、“我的身體應該被呵護”等感受,那麽孩子對自己身體的感受都是模糊不清的,又談何去愛護自己的身體呢?  
  
  2、知道≠理解≠運用  
  很多人對于性教育的認知,往往止步于知識普及這一步,那是不是與性教育有關的一些知識,告訴了孩子,孩子就真的能理解“性”、“性别差異”等事情的含義是什麽了呢?孩子就真的能在生活裏,把知識和行爲合二爲一了嗎?
  沒有這麽簡單的事情,咱們就停止這個白日夢吧!是的,期待一個孩子能在很短的時間内,把學習到的知識轉變爲理解甚至能運用,那就是在做夢!
  複習一下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一個孩子的認知發展過程,大概會經曆“感知覺**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這幾個階段,那麽也就意味着,同一件事情在孩子認知發展的不同階段,他們很有可能是用不同的形式來理解的,那麽更有可能也就會導緻孩子出現不同的行爲。  
  舉個例子:同樣都是父母告訴孩子,一會可能要下雨了,希望他們能提前結束正在玩的遊戲,盡快出門;但是不同年齡的孩子是怎麽理解并且怎麽做的呢?
  感知覺**階段:我現在玩得正開心,我感覺到開心,我不想停止→無法對父母的話做出回應,并且立刻出門→父母走上來阻止他玩玩具可能會大哭;
  前運算階段:我現在玩得正開心,但是上次被雨淋在身上也挺冷的→雖然舍不得放下玩具,但同時也部分回應父母的需求→于是可能表現爲磨磨蹭蹭的出門了;
  具體運算階段:我現在玩得正開心,但是被雨淋也會很冷,并且父母如果因爲我的拖延也被雨淋了,他們也會不舒服→我雖然現在不能繼續玩了,但是早點回家我還能玩其他的,并且大家可能都不會被雨淋→停止遊戲,立刻收拾東西出門;
  形式運算階段:我現在玩得正開心,但是出門晚了我和父母都會被淋,父母感覺不舒服的同時,我也未必就感覺舒服了→權衡之下,我認爲立刻配合父母出門,是損失比較小的選擇,并且我也許回家以後可以争取到做其他事情的機會→停止遊戲,立刻出門,并且能計劃好在回家後如何能盡快開始玩另一個遊戲。  
  所以,不能盲目的認爲“這個知識點我告訴你了,去做吧”,孩子就能很完美的理解并運用好我們所傳遞給他們的每一個知識;知識的傳遞需要考慮到孩子的發展階段,傳遞的方式和傳遞的時機等内容,都需要養育者花一點心思去思考,并且接納低齡孩子需要多次重複的現實需求。
  總而言之,就是需要養育者們合理規劃自己的預期,提供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引導方式。  
  
  3、期待孩子能對越界的行爲說“不”,首先得接受孩子對自己說“不”  
  在解決了知識如何普及的問題,乃至知識已經傳達到了以後,真的就不會有問題發生了嗎?現實總是無奈的, 知識的獲得往往不是終點,而僅僅是一個起點,真正能夠讓一個孩子能夠建立起“邊界感”的根源,也許還是來源于我們每一次和孩子的具體互動中。  
  我們先把“性”這個字拿走,從根源思考一下:
  孩子會對什麽事情說不?是那些讓他們感覺到不對勁的、不舒服的事情。
  孩子知道什麽事情是不對勁嗎?得先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對勁的樣子是什麽樣的,多和孩子真誠的讨論什麽是不對勁的行爲,也許他才能分辨出什麽是不對勁的事。
  孩子知道什麽事情讓他們不舒服嗎?也許得在平時的互動中,承認、不反駁孩子的真實感受,并給予合适的引導,讓他們從大量的情感體驗中總結出來,哪些感受是真實的,這些感受又是來源于哪裏。
  孩子能夠對熟悉的人說“不”嗎?我們可以反過頭來思考,孩子并不需要分辨熟人和陌生人,也不需要在乎這個人是父母、親戚還是老師,隻要他感覺到不對勁、不舒服就能大聲說“不”,這也許就是阻止很多事情發生的第一步。  
  所以追究到根本上,知識能不能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重點應該落在孩子維護自己身體邊界的主觀意願上。  
  那就回到日常生活裏,在性教育的前一步,我們可以做些什麽?又或者說,我們能夠怎樣做,讓性教育不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面,而是真正的成爲孩子保護自己、擴展意識邊界的好教育?  
  回歸到從心課的課程内容,那就是陳老師一直在提的“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養育者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養育者既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包辦代替,應該給孩子提供他們能夠接受的知識,以及符合孩子特點的學習方式。  
  尊重孩子的真實感受:從最細小的事情做起,孩子說他吃飽了就不要追着再喂幾口,孩子說他不冷就不要逼他穿外套……但凡我們隻是嘴上承認,但是行爲上沒有做到言行一緻的話,孩子都能感受到我們“嘴上承認的背後都是對他真實感受的不信任”。結合之前說到過的,安全教育也許需要在孩子感覺到足夠安全的氛圍裏開展,那麽同理,孩子也會在我們言行一緻的對待中感受到我們對他的信任,也隻有在孩子足夠信任我們的基礎上,去談論我們是否真正尊重的孩子的真實感受。
  
  尊重孩子的是一個獨立個體:這裏就包含了兩層含義,一層是個體差異,另一層則是孩子是作爲獨立于父母所存在的個體生命。
  當我們理解到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有着相同的父母和家庭的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和個性,不用一個模子去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去對應某一個具體的标準,那麽我們的生活裏就會少很多“偏差”,我們也才能真正的接納某個具體的孩子可能會有的具體感受。
  當我們理解到孩子雖然是父母創造出來的生命,但是這個生命是獨立于父母的一個存在;當我們真正的把孩子當做一個“他人”來對待,心理上認識到孩子和我們就是不同的兩個人,也許能把“孩子如何”和“我做得如何”這兩件事情分開;當我們能夠足夠多次的完成課題分離的練習時,那麽我們才能更冷靜的面對孩子所說的“不”字。
  “不要”、“不想”、“不去…乃至“就不”,這些“不”字的背後僅僅是孩子當下的真實願望和需求,并不代表着“是否是父母做錯了什麽”;每一個孩子說“不”的瞬間,都不是對父母的一種評判,也不意味着他在刻意攻擊父母的自我價值;父母作爲孩子生活中一個神聖的存在,也能接納孩子說“不”,那麽孩子在其他場合,尤其是面對一些越界的行爲時,還會刻意壓抑自己拒絕他人的權利嗎?  
  
  總結:
  有效的性教育,包括了知識層面的傳授,更包括了知識背後的邏輯能在生活中落地的互動模式。所以,什麽樣的性教育才是有效的性教育,什麽樣的安全教育是有效的安全教育……任何教育的有效性,都是建立在于知識與互動模式的邏輯能夠通順運行的基礎上,事物背後的底層邏輯才是我們開展某項教育之前最值得思考的事情。

 

  1.要給孩子傳遞知識和價值觀,但要落地生活。
  2.孩子從理解到做到需要很長的時間和過程。
  3.要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
  4.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應該回到底層邏輯建設上,就是老師說的地 
  來給我的老喵唠唠嗑:
  1.與其讓孩子在外面學到錯誤的信息,家長先入爲主傳遞正确的信息。
  這個部分在青少年課的時候有所收獲,性教育可以說是從出生就開始了,就像今天有同學問面對青少年時期應該從幾歲開始準備,答案也是從出生就開始準備了。
  性教育也不是一個獨立的課題,它伴随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麽我們家長絕不能回避啊,我們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些信息的正确性都由我們來傳遞,才能保證孩子不被外界的不良信息帶偏。  
  2.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感受,這也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當孩子說她吃飽了,她不冷的時候,我們不要反駁孩子感受自己的感受。這樣她才會知道什麽是真正的舒服和不舒服,才不會被壞人pua你應該舒服。  
  3.愛惜身體前提:父母是否愛惜了孩子的身體,有沒有打罵孩子,讓孩子愛惜自己,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吧,如果父母都在雙标,那又如何讓孩子理解愛惜自己呢?  
  4.這一段認知發展理論的解釋,讓我突然點醒一個點,爲什麽孩子越大越好帶,以及好商量的孩子是怎麽來的。一個前提是孩子認知發展了,另一個前提是我們一直尊重孩子的感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文章点评